朱元璋是明朝的开国皇帝,而明朝则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那么,当大明朝统治之后,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呢?为了牢牢的控制权力,朱元璋又做了些什么呢?
首先,我们应该先知道,大明朝因何而兴起?在元朝末年,农民起义纷起,由一个农民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他创造了明朝,他就是朱元璋。那么大明朝又因何而亡呢?在这里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因为满清入主中原,取代了明朝的位置。而另外一种则是说因为流贼,在明朝末年,各地产生了很多流贼,混乱了 地方上的秩序,最后灭亡。
大元天历元年九月,朱元璋出生在安徽凤阳。他从小就给人放牛,懂得几个字。本来这样的生活就挺苦的,但是当时又恰逢天灾,干旱和蝗灾,还有瘟疫,所以他的所有家人都死了,于是他出家做了和尚,很贫穷的 到处化缘。
从1342年起,黄河总是大泛滥,旁边的民众基本颗粒无收,流民四起。丞相托托让贾鲁去治水,贾鲁治水很有能力,着急了 旁边的刘明一块儿来疏导和修大坝,成功的治水。但是后来,被聚在一起的流民发现,当自己治完水之后,依旧没有活路,只能死。不知道下一步该怎么办,刚好大家都被聚在一起,中间的有一个流民趁着这个机会说自己是神仙转世,把这些人集合在一起,一起反了,称为濠州红金军。而朱元璋眼看着自己做和尚没有前途,于是也加入了这个军队,因为他自己本身还有才能 而且勇敢,所以成为了这军队里的心腹。
可是这个队里也并不是一直这样,他们内部出现了很多矛盾,并且愈演愈烈。。有一次甚至这里的头领郭子清差点被他手下的人杀了,朱元璋感觉这里很危险,那么他该何去何从?对朱元璋来说,这是一个死局。如果他走的话,那么就是对这些兄弟不讲义气,在最艰难的时候走。而且能带走的人也很少,没有什么威力,而且可能有很多人看他走了,城中就会乱。而留在这里则无法再继续作为,而且还有可能受到危险。
但是最终,朱元璋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他带着24个人从这里离开了,但是在沿途,凭借着他们的努力,收编的两万余人,挥下人才众多,也拥有了一块儿自己的土地,但是他此时还是依附着红巾军。而在此时,很多和他一样的起义军都称帝了,那么朱元璋是否要这么干?对乱世的渴望促使着朱元璋想要自立为王,而且称帝对他手下的人也有很大的诱惑,这样他们也可以获得更多利益,况且很多人都都这样干了。但是朱元璋最终还是选择不称帝,首先第一点是因为他要保障生存,减少敌人。他家在两个大的起义军之间,而此时如果在背叛了红巾军,那么就是四面为敌,对他的近况很不利。而第二点就是因为他采取的政策是防守,默默的加强自己的实力,埋头发展,而不是早早的称帝, 比较张扬。这是因为他的这个策略,所以他大用儒生,也做到了真正的军纪严明。其实我认为,朱元璋这是一个很正确的策略,因为这个时候当出头鸟,对于他一个小小的势力来说是很不好的。不如就这样埋头发展,会更加有利于他。而且我认为军纪严明也尤其的重要,这样可以得到老百姓的支持,为后面的一切都能打下基础。
而当朱元璋有了保护之后,就开始着手对付陈友谅和张士诚。而在这其中,张士诚比较有钱,但是比较保守。而陈友谅则有兵,有60万。而朱元璋则只有20万,他选择打这个比较强大的,最后以少胜多。后来也打败了张世诚。他已经统一了南部和中部,自己立了国号为明。
而朱元璋现在,打算北伐大元。那么他取胜的关键是什么呢?首先,朱元璋要有民心,实力才能更强,准备也才能更充分。于是他宣誓了自己北伐用兵的正义性,自己是为了民众而打仗的。又鼓舞了我军的士气。
朱元璋先取山东,然后又打了中原,一直像元朝的大都打去。开启了统一的王朝大明朝。经过了十余年的元末纷争,朱元璋也终于在南宋灭亡90年之后 又重回了汉人的天下。
那么当他统一了之后,天下的格局应该是怎么样的呢?他又想采用怎样的格局呢?首先天下基本格局为秦朝开创的君主专制,这样更方便统治,最外层是地方,然后从地方到中央再到皇帝。而朱元璋认为需要改进的则是因为宰相的权利太大了,所以要去掉宰相或者给宰相分权,地方上的官儿权利也太大了,也要把它分成好几个部分。而为了防止割据,还要把各地的军权和政权也分开。
于是朱元璋采用了权分六部的管理方式,分为了吏部,是负责招募官员的。户部,是负责土地和户口的。礼部,是负责典礼科举和学校的。兵部,是负责军队调动。刑部,负责司法。工部是屯田水利和工程营造。和督察院则是负责纠错和监督的。这是中央的六部,而地方上则有四部,分别是户部,兵部 按察使司和都指挥。不过不同以往的是,地方上是直接报给皇帝的,不经过宰相和其他官。这样就可以互相牵制 也不会使一个人权利过大。还有一个特殊的职位就是锦衣卫,他们是皇帝秘密的特务,来监视官员和民众。
然后朱元璋又重新分了一下各地的省,格局和现在基本已经很相似。
那么朱元璋的这一制度是否能起到预期的效果呢?我认为从巩固皇权的角度来讲,已经非常的稳固,因为把权利已经极度分散,所以纵使是皇帝没有能力 也没有人敢造反。但是这样子会使得皇帝很累,因为什么事都由皇帝处理。所以朱元璋的皇子皇孙们撑不下来,于是发展出来了内阁制。内阁置就是有一个专门的机构在各种文观之中选出某些人,来帮助皇帝分担和做决定,相当于宰相的作用。但是又不能违反朱元璋定下的规矩,于是在外就宣称他们是秘书,所以这样衍生出了一个秘密的宰相。
那么皇权强化之后,会出现什么样的问题呢?皇权强势起来,也就意味着依附于皇权的宦官也必然会发展起来。虽然在朱元璋刚上位的时候,他就下了死命令内臣不得干政,可是没有作用,无法克制宦官一族势力的庞大。从朱元璋的儿子继位开始,宦官就是什么都可以干。1449年,王振(一个很有权利的太监 )怂恿英宗亲自征伐游牧民族,结果大败,差点儿就死在了那里,幸得于谦稳住了局势。
那么,朱元璋要不要恢复科举呢?如果恢复了科举,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考试呢?现在他有三种选项,那就是诗词歌赋,策论和八古文。诗词歌赋是唐朝的科举考试的标准,而策论则比较普遍,八股文却还是头一次,这是由朱熹写成的四书五经的注解,非常的枯燥 刻板,形式要求严格。照正常的逻辑来说 应该选策论,只有有策论才可以更好的治理国家。但是因为明朝皇权的庞大,所以朱元璋并不指望官员帮助他们出谋划策和干事情,最重要的是官员要做到听话,可以很好的执行皇帝的指令。而诗词歌赋更是不行,写出了这些也没有什么用处。
朱元璋选择用八股文来考试,这可以看出什么呢?这可以看出他更重于道德,认为官员的德性很重要。而第二点是想要考生在思想上严格遵守儒家,在某种程度上也能严格遵循皇帝的思想。而这样也能提高选拔难度,保证公平性。不过事实上,明朝的科举选拔确实非常严格,过程非常繁琐。其实我认为,朱元璋这样过分的强大了皇权,他应该考虑到,这样很有可能会出现秦朝的专制的问题,而且他的皇子皇孙如果没有那么大的能力,那么这件事就会很麻烦,国家无法治理好,还没有人可以帮助皇帝的忙。还是应该把制度综合一些 ,让有一些人能有某些权利,可以让某些人和黄泉互相制衡。不是这样 绝对的强调皇权。
那么朱元璋是否要重用皇室子孙呢?其实按理来说是不应该重用的。因为如果把姓朱的王爷分的到处都是,可能会出现骨肉相残,太子无法管的情况。但是最后还是分封了,因为如果不用自己的亲戚,那就需要用功臣,这样更不信任,所以只能用自己的儿子,而且因为朱元璋有很多的儿子,所以分的也很多,可以互相制约,还可以镇守边关。我认为,这样做是比较冒险的,因为万一失败了 就可能会出现像周朝那样的情况,但是在那样的情况下,这算是一个比较合理的方法。
但是历史充满了偶然性,就要传位的时候,朱元璋的长子死了,是由他的长孙继位的,但是他的长孙形式并不老练,而且功臣也都被杀光了,无人可用。而此时,刚好能制约强王朱棣的另外一个王也死了。于是中间发展的比较强的王朱棣就开始造反,最后成功,篡位夺权。
那么朱棣应该如何处理藩王呢? 因为他自己就是这样成功的,所以不得不提防。于是并不给这些王实权,只是让他们享有经济特权,做花花公子。可是这样却给明朝很多负担,这是后话。
那么通过了一系列的举措之后,朱元璋该如何安民呢?经历了那么多年的战乱,所以要做的就是休养生息,和土地合理的分配和租税。一面鼓励民众开垦荒地,政府提供条件。然后,当出现地不够的时候,把人多的往人少的地方迁居,让大家都有地种,而且即兴水利,让大家有很好的农业条件。那么百姓光有土地,就够了吗?其实是不的,还要教之,实现礼治社会。于是朱元璋在各地兴办学校,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朝代。还以戏剧作为补充,而且还恢复了宗法制度,让大家一个大家族凑在一起,这样官员处理的事情也比较少,可以自给自足。其实我认为,这些都是很正确的措施,因为在那个时候这应该是最需要干的。但是在后面很可能会出现问题,比如说恢复宗法制度这一点,可能会出现一个大家族的势力庞大,影响到当地官府的种种事情。
那么宋元时代的商贸很发达,元朝还要继续吗?朱元璋非常厌恶商人,认为他们只是为利益而来往,所以会影响这个世界淳朴的农民,以及他好不容易构建出来的美好世界。所以朱元璋问商人要很多税,重农抑商,在地位上也要打压,不让商人穿丝绸,并且为了防止商人和当地官府勾结,所以用严刑峻法,如果查到了 就直接以酷刑杀掉。而且朱元璋也不让国家中出现游民,他认为这样可能会影响安定。如果要出去旅游,需要打报告。其实我认为,这样做未免太过绝对,商人也是一种方式,随着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这是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虽然说有可能会发生朱元璋想的种种事情,但是只要加以平衡和克制,就可以相对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当然随着大陆上商贸的沉寂,海上的商贸也比较沉寂。
可是,因为人们对各地的商品需求量大,所以还是无法克制,最终失败了。有百万甚至千万的商人出现在了明朝境内,而且还有很多富商大贾 。有了资本主义的萌芽。海外贸易也无法再压制,甚至有人勾结了日本的人一起走私,这让明朝的沿海边缘的人受到了日本人的欺负。
这就是我们学习的朱元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