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年也是教六年级,看到一个孩子捧着一本《草房子》看的入谜,便多看几眼。书的作者曹文轩,很出名,但我真的没看过他的书。我小的时候,很少课外书,能读到《安徒生童话》都是奢侈的,长大了,就根本不看童书。冲着作者的知名度,我问孩子,书好看吗?只记得她说好看,至于她说好看在哪就真的一点也想不起来了。唉,要是当初也让孩子写写读书随笔就好了。孩子的成长不会重复,记录的意义就在于此。
人和人之间要讲缘分,人与书之间也要讲缘分的。随手打开这本书,江南水乡的童年故事唤醒了我的记忆。上山采野果,下河摸鱼虾,和小伙伴游戏,干力所能及的事替父母减轻负担……读着书中故事,遥远的童年似乎从未远去。我问孩子借了这本书,从下午一直读,到零晨三点就把这本书读完了。说实话,这样的读书状态真的是少有的。
第二天,我把书还给孩子,并和她交流了读后的感受。应该就是只言片语,但她的那份激动却溢于言表。当时,并没有师生共读共写的做法。然而,无意中我感受到了它隐藏的巨大力量。越来越多的孩子把课外书带到学校来读。若是哪个孩子的书被我看中,就算他正痴迷此书,孩子也一定会忍痛割爱,先让我一睹为快。这时候的我,真的觉得有句话可以借用:你以为老师更爱学生,其实是学生更爱老师。那段和孩子共读的时光是美好的,至今回忆起来,还是幸福满满。
那日课间,我到教室里去发作业本。嘈杂的教室,一个小小的背影引起了我的注意。走近看,是何杨,正专心致志地看着我在课堂上提到的那本《草房子》。心中窃喜,又遇到了一个爱读书的孩子。其实老师是极容易满足的,学生爱阅读,老师高兴;学生的文章写得好,老师津津乐道;学生懂事,老师幸福感爆棚……
这个男孩,最初记住他的名字,是因为他和我一样架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现在我是特别喜欢这个男孩,因为他读书的样子很美。最是书香能致远,相信与书同行的他一定会长成自己喜欢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