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又是一年春草绿,又是一年清明时。
清明期间,看到社群的朋友发的女儿幼儿园举行的清明节日庆典活动,在野花环绕的草地上,蓝色印花布铺就的祭祀台简朴又有韵味,随意的插花伴着排列整齐的便当盒,身着古风装束的孩子们和家长们,在简短又主题鲜明的祭祀仪式之后,在风筝大师的指导下做风筝,放风筝,野餐,尽情撒欢儿……
清明,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也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五个节气。是人们扫墓祭祀、缅怀祖先的特殊日子,也是也是人们亲近自然、踏青游玩、享受春天的节日。清明既有“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哀伤,也有“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的踏春喜悦,生命的两面在清明时节得到了恰当的平衡。
一个仪式感十足的清明庆典,既让孩子们感受到了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深刻意义,也得到了一次传统文化的洗礼。
2.
我们常常抱怨生活太过平淡,无惊无喜却又匆匆忙忙。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生命是由生活体验组成的。
而体验生活,需要仪式感。它能为记忆保鲜,让幸福绵延。
我们之所以需要婚礼、生日Party、纪念日等仪式,就是需要仪式感来给自己的生活赋予一定的意义,即便在仪式感之后日子还会一如从前,可我们依然可以在仪式上感受到与以往所不同的美好,它会让你觉得生活充满希望,未来充满期待 。
有仪式感的家庭,才能有幸福满满、丰盈明亮的孩子。
因为有了这些小传统、小仪式,哪怕再平淡简单的日子,在孩子的记忆里,是幸福隽永的。
3.
前两年,洋节泛滥,中国传统节日乏人问津,我想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缺少了那么一点点仪式感。很多过去的传统习俗,比如元宵节看花灯、端午赛龙舟、重阳节登高,渐渐成为书中的符号,保留下来的更多是食物的传承,比如春节的年夜饭、元宵节的元宵、端午节的粽子、中秋的月饼……等等。
其实,很多节日都有其特定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记忆。就比如清明,“献花敬酒、清扫墓碑、诵读祭文、静思追念,庄重的祭祀仪程,不仅仅是一种外在形式,还有着丰富的内涵,那就是行孝品德的体现以及对祖先和去世亲人的感怀和感恩。”
传统节日所蕴含的文化魅力和深厚的历史积淀需要代代相传,只有孩子们有体验,有记忆,传统节日的文化情怀才能进驻他们的心灵,传统文化也才能复苏和充实在他们的心里。
既然生活需要仪式感,文化需要传承,那么在传统节日,这些最能体现仪式感的日子里,我们何不做几件充满“仪式感”的事情,给孩子留下一段幸福的记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