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系本人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古诗文献里的“峄县八景”
徐民伟
古峄县(今属于山东省枣庄市)山川秀美,名胜甚多。有山、有水,有流泉飞瀑,有秀木古迹。在《峄县志》“山川考”、“古迹考”、“艺文志”里对这些多有记述,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峄县八景”。这“八景”分别是:“仙坛晓翠”、“氶水环烟”、“仙洞悬云”、“许池绿波”、“刘伶古台”、“青檀秋色”、“湖口观渔”、“君山望海”。
上述八景,单从名称上就能让人感受到景观的优美和其各自的特点。我不得不叹服古人修辞炼字的功夫和景色概括的能力。“仙坛晓翠”,一个“翠”字将坛山朝霞初上,山林莽莽,垂露悬珠,浮翠欲滴的景象表现得淋漓尽致。而“环烟”、“悬云”,各用富有动感的“环”字和“悬”字,把氶水急湍的流水和仙人洞玄妙的山岚云雾渲染得形象生动。同样是“看”,“湖口观渔”因为看得是湖上打鱼,距离较近,用的是“观”;“君山望海”看得是距离很远的所谓的“海”,所以用“望”,而且同时还突显了君山(抱犊崮)的高峻。不仅于此,在景观类别的选择上,也是非常用心的。“仙坛晓翠”、“君山望海”侧重的是山;“氶水环烟”、“许池绿波”侧重的是水;“仙洞悬云”、“青檀秋色”侧重的是物象意境;“刘伶古台”侧重的是人文古迹;“湖口观渔”侧重的是劳作景象。虽然各有侧重,但就每一处景观来说,往往又是山水、物象和古迹交融的。由此可见古人的聪明才智、境界视角和匠心独运。
《峄县志〉里不仅有山川景致的文字记述,其首卷中还印有八景的画图。虽然受当时印刷水平的局限,画图没有色彩,尺寸也很小,用的全是线条的勾勒。但是用笔老道,构图巧妙,气韵生动,有着极强的概括力、表现力和感染力。以"氶水环烟”为例,画图中的城郭、石桥、流水、村落、山影等景物布局相当精妙。四十年前我初到峄城工作,那时西门城墙尚存,大石桥尚在,河边村庄的老屋还有,通往枣庄的古道还用,清流急湍,河沙洁净,这些老城一鳞半爪的印象与画图中的景象大致相当。而且画中还有挑担的商贩,过桥的行人,载客的车马,俨然一幅古峄县的“清明上河图”。而“许池绿波”的画图内容更为丰富,这里有亭台楼阁、幽径曲桥。不仅有“许池泉”,还有“喷珠泉”、“珍珠泉”、“贯珠泉”、“沸鼎泉”、“金华泉”,鸟禽戏水,绿树掩映,一派温馨祥和的景象。从画图包含的内容上讲,《峄县志》中的八景画图已超越了画图本身的含义,具有了史学价值和美学价值,通过它可导引我们穿越时空,去品味数百年前的古峄胜景和古峄风情。
尤其是《峄县志》里还收录了许多与“八景”有关的诗文。如《春日许池泉》,其诗云“落日许池上,春风嘉树林。繁花茅屋映,高柳鹭塘深。迥野烟华腻,乱山空翠阴。坐来频啜茗,幽兴独能禁”。这是一首五言律诗,题咏的是峄县八景之一的“许池绿波”,抒发的是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作者赵衙,明代人,生平事迹不详。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夕阳西下,彩霞满天,春日的许池泉上,绿波粼粼,清风徐拂,草木茂盛,繁花点点,闲静的茅屋掩映在花草丛中,高高的柳树,摇曳着细长柔软的枝条,在绿柳掩映的池塘里,颇有仙风道骨之韵的水鸟白鹭悠闲地漫步。辽阔的田野上,烟岚缥绕,远山如黛,峰峦起伏,空明苍翠,一种祥和、宁静、恬淡的山川田园景象跃然纸上,好一幅阳春烟景图。“坐来频啜茗,幽兴独能禁。”在描绘了许池泉边和谐、静谧、优美的风景后,作者则将笔锋由身外的景,引到自身的形,和心内的情上。坐在许池泉边,悠然地欣赏着眼前的田园山水春景,品尝着杯中的清茗香茶,一种倾慕自然的隐逸情怀自然地流露出来。同时,一个悠闲自得,超然脱俗的隐士形象也悄然地呈现于字里行间了。书写“八景”的诗文中,还有贾三近的《青檀山》,“秋风古木前朝寺,僧居如巢自在栖。黄叶拍天丹灶冷,青檀绕殿碧云齐,幽人到处鸟鸣谷,樵子归时鹿饮溪。尽日烟霞看不足,买田结庐此山西”。还有杨起凤的《仙人洞》,“峰转岩开穴,石涵水一泓。岚光栖树密,鸟语向人清。醒眼山生色,息心去自征。子乔今在此,莫忆旧仙名”。当然,《峄县志》中收录的书写“峄县八景”的诗文还有许多,不能一一列举出来,现仅摘录其中的三首,与大家分享,但从仅摘录的三首诗中,亦可让我们略见那些吟咏“峄县八景”诗文的一斑了。
文以达意,情由景生,阅读那些吟咏“八景”的诗文,既能使我们感受到古峄先贤的修养造诣之高,文笔意趣之美,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品味古峄山川的秀丽和古峄文化的深厚,让我们从心底里涌起对这方水土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