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课堂上向孩子们传授“上善若水”这一深邃理念时,我选择以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作为切入点,期望能将古老的智慧以生动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引发他们的思考与感悟。在回顾整个教学过程时,我有了诸多深刻的反思。
起初,当我讲述老子手指黄河,向孔子发问为何不学水的大德这一情节时,孩子们的眼神瞬间被点亮,充满了好奇与探究欲。
老子娓娓道来,“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水具有多种优秀的品质,它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总是处于众人所不愿处的低下位置。它可以包容万物,无论遇到什么形状的容器,都能随之改变自己的形状,适应各种环境。同时,水还具有坚韧不拔的精神,以柔克刚,水滴可以穿石。此外,水还能保持清澈纯净,就像人应该保持内心的纯净和善良
在讲解这句经典时,我能感受到孩子们在努力消化其中蕴含的深刻哲理。通过进一步阐释水的“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动善时”,他们逐渐对水的品德有了更全面的认知。老子与孔子的对话,就像一座桥梁,连接起了孩子们与古代智慧的通道,让他们在聆听中初步领略到“上善若水”的魅力。
在探讨“上善若水”对孩子品德培养的意义时,我发现借助老子与孔子的对话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谈到培养谦逊品德,我引导孩子们联想老子所说水避高趋下的特性,不少孩子能联系到自己在班级中的表现,意识到不应骄傲自满。但在实际观察中,仍有孩子难以将这种认知转化为行动,在取得成绩时还是会流露出骄傲情绪。这让我明白,仅仅通过对话引发思考是不够的,还需在日常学习生活中设置具体场景,不断提醒和引导,帮助他们真正养成谦逊的习惯。
塑造包容胸怀环节,我以老子提及水容纳万物来启发孩子。孩子们在理论上能理解要接纳他人的不同,但当在小组讨论中出现意见分歧时,部分孩子还是难以做到包容。这使我反思,虽然老子与孔子的对话为理解包容打开了思路,但还需设计更多团队协作活动,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包容的重要性,真正将包容理念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在锤炼坚韧意志方面,我结合水滴石穿的故事,借助老子对水坚韧特性的解读来激励孩子。孩子们听后都表示要学习水的坚持,然而在面对稍具难度的长期作业时,仍有孩子出现拖延、放弃的情况。这表明,仅仅依靠典故的启发不足以支撑孩子在实际困难中坚守,后续要多引入老子、孔子等古人面对困境坚韧不拔的真实事例,持续激励孩子,增强他们的意志力。
提升适应能力的教学中,我以水随物赋形类比孩子对环境变化的适应。尽管借助老子与孔子的对话让孩子们理解了水的这种特性,但当班级突发座位调整等小变化时,部分孩子还是表现出不适应。这提示我,要进一步结合古人顺应时势的故事,为孩子创造更多模拟变化的情境,切实提升他们的适应能力。
关于树立奉献精神,我用水滋养万物却不求回报的特点,结合老子的观点引导孩子。在组织的简单公益活动中,多数孩子能积极参与,但仍有少数孩子积极性欠佳。这让我认识到,虽然经典对话能给予孩子奉献精神的启蒙,但还需挖掘更多贴近生活且富有感染力的案例,激发每个孩子内心的善念,让奉献成为他们自然而然的选择。
此次以老子和孔子的对话为线索开展“上善若水”的教学,虽在一定程度上让孩子们接触到了经典智慧,但在将其转化为孩子实际品德修养的过程中,仍存在诸多不足。在未来教学中,我会进一步优化教学方法,充分利用经典对话的魅力,结合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让古老智慧真正在孩子心中生根发芽,助力他们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