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习惯于一种思考方式。它现在刚刚兴起,甚至在我的意识里还很朦胧。我想一点点去熟悉它,拥有它。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逻辑,看似不可理解的事情,其背后必有很严密的逻辑在支撑。有些逻辑是显而易见的,这些逻辑被称为常识或道德。举个例子,比如儿子对父母很好很孝顺,这是孝顺的逻辑,世人都能理解原由,并不惊讶。假使有人不孝顺他的父母,让老人孤苦伶仃,这一副场景大众看到后都会义愤填膺,感觉这家儿子真不是人,竟然连父母都不顾。那么,问题来了,他为什么不孝顺他的父母?我们当然不能用因为他不孝顺所以他不孝顺他的父母来解释。“不孝顺”是一个现象,不是一种逻辑。不孝顺现象背后的逻辑是什么?可能是因为这家儿子从小没被教育要孝顺老人,可能是因为这家儿子也没能力去孝顺老人,可能是因为老人没有子女。
分析事务背后的逻辑对理解他人很有帮助,理解其中的逻辑,也是避免产生隔阂的方式。我以前每次下达命令给一位舍长时,她行动得都非常慢,办事没有效率。经常面对这样的不给力结果,我也很烦她。因为平常她是一个很好的人,怎么每次我给她派任务,她就执行得这么差呢?我甚至开始有些怀疑她是不是要跟我作对。但是之后我明白,她们宿舍四分五裂,极不和谐,所以一旦工作落到宿舍里,她这个舍长就很为难,把每个人都得罪一遍。知道这一点,也就明白了她办事迟缓的逻辑,我也自然消除了我与她之间的误会,并且以后下达任务时能酌情考虑她们宿舍的情况。
明白一件事情背后的逻辑和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还不一样。站在他人角度考虑问题,更多的是一种原谅和接受。而逻辑,是不带感情色彩的。比如,这个人为什么干坏事,这个人官当这么大还要贪污,这个人不考研了为什么还要去图书馆。是对一种现象的思考。
小时候我理解人就是好人和坏人,随着我慢慢的长大,分类似乎越来越多,每个人都变得复杂。每一个人,都是复杂的混合物。张三可以是家里的一个孝子,又同时可以是一个为非作歹的恶霸,还可以是行侠仗义的英雄。小说电视里的人物,除了少数扁平的,更多的是一种圆润复杂的形象。
我和我女朋友之前一直准备考研,后来保研了不考了,但是还是经常去图书馆。在图书馆见到考研的同学时,他们还经常问我:你女朋友还来图书馆干嘛,不是保研了吗?即使被问了好多次,我也无法回答这个问题。直到那天,考完研,考研复习的人都抱着自己的书走了,而我女朋友,仍然淡定的坐在那里看着她的固态物理。那一瞬间我突然明白,她就应该在图书馆,她从大一开始就习惯在图书馆学习休息,中午也不回宿舍。无论期末考试考研保研,她都在这里。而那些复习接近一年的考研人,在她面前倒像是一个过客。明白这一点逻辑,终于可以解释为什么她保研了还在图书馆学习。
生活中还有类似于问我女朋友为什么保研了还在图书馆的这类一时回答不上的疑问。很多我们生活上的问题一而再再而三的出现在我们面前,我们就是无法回答,突然有一天,你就感觉醍醐灌顶,一瞬间明白了。
我有时候幻想,我要理解所有人的逻辑。比如我自己,就是一个大的逻辑团。我为什么在班里付出这么多?因为我是竞选的班长,我说过的话要负责,不能让人有一丝不满,最后我累死累活,也是死于这种逻辑。当然怎么去突破它,这是下一个可以思考的方向。我又为什么会对老万心存不满,因为我生病住院时他没去看过我,而他生病时却大清早让叫醒我让我陪他去医院。我理解我自己的逻辑越多,就越可能去发现更多别人的逻辑。李帅为什么对赵彦言听计从,因为赵彦喜欢听人倾听,而李帅喜欢啰嗦,在其他人受不了李帅时赵彦能接受,所以他两能走到一起。为什么李聪能和刘晋荣那么要好,因为李聪觉得文化知识是自己欠缺的,刘晋荣觉得为人处世是值得自己学习的。这一些都是关键的逻辑,虽然还有很多因素,但秘密,就是只此一条。我自己,为什么跟端木磊合得来,因为我两都不计较,特别的不计较,用一张饭卡,用一个洗面奶,用一个洗发露。我以前也用别人的,被别人介意过。我和端木磊彼此都不介意,所以一直公用着。搞清楚人际关系的逻辑,并不是厚黑学,因为这并非偷偷摸摸,这是一个人的眼色智力判断出来的事情,这类人是明眼人。
我说过,这是一种思考方式,凡是我不明白的,我都可以这样去思考:它必定有它的逻辑,走着瞧。我已经尝到这种思考方式的好处,最直接的就是男女关系,我能处理我和我女朋友之间的不愉快。比如有一条逻辑:因为爱你,所以想占有你。比如一点小事让她吃醋了,她就开始闹,你屡劝不止,头也不回转身就走,心里骂着:这娘们真烦人。这样的结局就是:爱你的人因为爱你反而被你抛弃。如果你不理解她是因为爱你才这样吃醋无理取闹吸引你注意力的,你还傻傻的也跟着闹,伤害一个爱你的人,这是不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