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性说,成功者有共同的特征,失败者也有共同的特征。反之亦然。十多年来,可以跟踪复制的中长期的方法中,取得十年十倍,即长期年化收益三成多的长期投资者比较普遍。而取得十年百倍,即长期年化收益六成多的长期投资者屈指可数。而且,市场长期的风格转换几次,十多年来成功的,一定也有应对市场风格转换的能力。这种能力不一定是跟着市场变,也可以是以不变应万变。
成功的投资者很多,尤其是广东江浙一带。这里仅仅分析本市的两位投资者的经历。可以跟踪复制的中长线的投资者中,青岛的投资者A和B的方法不同,但是现在方法有点越来越重合。既然有共性,那么来分析,从中可以学习到一些经验。
A是在低估成长的上市公司之间进行轮动,B是在各种基金之间进行轮动。表面上看这两者关系不大,甚至有的投资者只做前者,有的投资者只做后者。但是从深层分析看,无论是前者和后者,不仅关系密切,而且近期这两种方法有了很大的重合。
A的投资方法简要:
选择低估值的成长好的公司,进行长期持有。低估的时候买入,像做实业一样的研究,高估的时候或者发现更好的公司的时候卖出换仓。入股一个公司,相当于利用别人的资金、技术、社会和管理关系创造利润。按照自己的理念,选择合适的价位,选择中小市值的企业入股。无论市场环境怎么样,以不变应万变。不在意市场,只完善体系,严格遵守执行。
选股的方法和标准:专注于主业的优秀的行业的公司,净利润的递增、对股东的回报、治理结构、企业文化、创新、企业高层对企业的态度和诚信、扩张、价格没有泡沫、现金流情况等等都有要求。 在选择公司的时候,不选择竞争激烈的行业、选择综合毛利高于30%的企业、管理层的薪酬和股权以及历年分红情况都要参考、以及公司所在的区域。
不做热门和趋势,只要企业分析透了,能够持有得住。不会进行热点、趋势轮动,只关注企业自身的发展。低估了多买些,高估了出一些,可以接回也可以再用下一个进行替换。
专注研究行业,选择里面的“婴儿的股本,行业的巨人”,选择有安全边际的朝阳行业的小盘成长公司。最好是行业里面前三甲,有产品定价话语权和风险转嫁能力的公司。
估值是相对于未来两三年的低估值的公司、高成长的公司。参考公司所在的行业、公司所在行业中所处的地位、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水平及规模、以及公司对股东的回报即现金分红来定。公司的未来两三年的复合成长性在三成以上,那么,公司的估值在30倍PE以内是合理的。总之,寻找高增长行业里面的低估龙头公司,再定期不定期的在几个备选公司里面进行切换。在熟悉的行业里面,不断的挖掘潜力品种,进行精选,集中持仓组合。对于选择买入的公司,能练感觉摸清公司的价格规律,但是不做热点,而是等待。
对待投资的态度,敬畏市场----风险放在首位,做熟悉的领域、独立客观分析----客观评价自己、不盲从于高手。专注做同行业估值比较、业绩保证的高成长的公司。按照估值和成长进行切换、满仓穿越牛熊。磨练性格、专注集中,达到成功。
以上是从周记和网友的周记读后感里再次总结的,再细致的分析,像怎么分析企业管理层,对企业的洞察力,可以参考一些经典书籍提高。此外,一些分析机构的筹码部分,A已经彻底的抛弃了。
B的投资方法摘要:
选趋势不错的有理有据的指数基金进行持有,跟踪调仓。B没写多少周记,一般是在空间里面写年度总结。而且貌似比较简单,但是背后是对宏观和市场的洞察力的结果。而且做基金做出这种年化收益的,即使再低一些年化收益的,极不普遍。但是,里面的道理可以总结出一二的。
十年百倍,而且年年赢利。2008年做的是国安债和工银强债,收益17%。2009年做的是中小板和沪深300指数基金,中国平安8月份撤退,赢利42%。2010年主要做的是债券基金,赢利5%。2011年做债券基金和QDII,赢利22%。2012年做QDII和债券分级基金,赢利30%。2013年国庆后换了57%的民生银行,收益35%。2014年银行分级基金和中国建筑,收益94%。2015年第一季度全部出货,买了环保军工信息的分级指数基金,陆续撤出----后面再提。10月之后,又进了信息技术指数基金,收益147%。2016年1月份下跌了几天后清仓,换了黄金基金和九泰定增。九泰定增以锂电池为主。做了食品分级、有色分级、申万量化。后来又换了香港银行、中国平安、黄金基金和申万量化,收益64%。
2013年以前,除了2008年和2011年能回避风险之外,其余的年份没有十分出色的收益。但是,能够回避风险就是出色的地方,所以年年取得了正收益。这也是为什么很多持有不住公司的原因。但是,这样做也得需要功力,对宏观和行业的洞察力。
2013年以后成绩出色,不仅善于捕捉热点,还能撤退。凭什么?股灾的时候是什么原因撤退的?2015年5月的时候,估值比较高了先撤退了一些。到了7月,政策百般呵护下市场还是迅猛的下跌,很多投资者认为政策的呵护抄底,而B分析这么多穷尽了的政策都是已经制止不了市场的下跌了,于是出局。凭借不同层次的逻辑、感觉和经验是一方面,估值、情绪是一方面,对宏观和行业的洞察力是一方面,而这种判断能力的修炼,是核心。即能力圈,塑造对宏观把握能力圈是核心。2016年拿着申万量化小盘当长线,而后来申万量化小盘受到市场热棒后,今年又选择了红利基金来替代,以及正在成长的中国互联指数基金做为了持仓品种。
现在B一方面做着场内基金的切换,一方面坚持着场外基金的配置,另一方面也开始了长线的中国平安、康美药业、中国建筑和碧水源的另一个组合。
总结分析A和B的异同,A和B的借鉴意义。
(1)不同点: A是做公司组合,能力圈在分析公司上面,然后集中持有。先重视基本面管理层估值成长安全边际,后重视市值机构运作。B是做基金组合,能力圈在分析宏观行业上面,集中持有。先重视热点趋势运作,后重视成长估值基本面。不懂具体公司,做过很少的确定性的公司,基本上做的是基金。但是,学习这个也不容易学习,能分析好宏观和行业,而且在上面稳定持续赢利比较丰厚的不多。
(2)相同点:第一是能力圈里的深度思维,并能提前埋伏。这也是高手的特征。第二是行业,无论是从下而上,还是从上而下,无论是买公司,还是买指数基金,两者都是非常注重行业的。第三,不断的纠正体系的能力,甚至最后出现了趋同一致。做对的时候集中持有,使得利润最大化。同时,A判断基本面的同时,也多多少少判断了市场,现在已经不适合小市值为先了,改变了原先的部分策略。B判断指数基金的同时,也多多少少判断估值,无论涨跌,都保留一点红利基金,而且建立了一个账户长期持有中国平安,改变了原先的部分策略。A洞察到了市场,B洞察到了基本面。理念开始了重合,可能早已是重合但是容易被我们忽略,被我们放到可有可无的位置上了。设想下再高手会是什么样的,对啦,是以估值为基础的热点投机,暴利很多,而模仿的亏损的几乎是绝大多数,时效性差。注意词语解释啦,暴利多不是人的比例多,而是取得的暴利收益多。亏损的多是亏损的人是绝大多数,而亏损的数量是可以接受的,所以很多在市场里面做了十年二十年仍然亏损,还能继续在市场里面做。而且以估值为基础的热点投机,只能在沪深市场里面转悠,长线能做成的几乎没有,而且最后可能学不到什么东西。即使B做指数基金,也是当年的利润拿出了,第二年用原有的本金做。即是单利不是复利。如果按照复利计算,是可以做到十年百倍的。当然A也会提取部分资金出局。这样统计对我们影响不大,我们关心的是能否学成体系,从而对可以学习复制的数据做出统计,而关心的不是A和B的资金已经是多少了。
(3)借鉴意义:A和B是中长线,理论上说多多少少是都可以学习到的。
从相同点说学习一些深度分析行业的能力、洞察公司基本面和市场估值的能力、分析后埋伏下来有信心集中持有以及对体系进行不断纠错的能力。从不同点说学习的难易程度相当。概率上基本面导向的学成的概率大一些。提升知识上基本面导向也有助于增长商业知识。从承受的波动上来说,指数基金导向的容易根据波动进行调节,从心理上占优。从健康的角度上来说,基本面导向投机成分少些,心理有底,可以不理市场的信息,不理市场的情绪。从实践角度来说,基本面导向的组合只要分析得很深,可以长线拿着,指数基金导向投机成分多些,有的貌似是长线拿的,实际上之前仓位试错多次慢慢的稳定下来的仓位。当然,也得深度分析,否则不会达到这个收益。从性格能力圈来说,都是需要达到一定的标准的。
总之,扩展自己的能力圈,挖掘自己懂的标的,长期集中持有,是一种理性理智可靠的选择。即使不是十年百倍,即使是十年十倍,二十年也是可以达到百倍。时光有限,价值无限。多做有意义的事情,不要人还在钱没了,而是要人充实了钱还在。
与其判断涨跌,不如构建体系。与其模仿别人,不如提高能力。感谢两位经历,正确选择前进。
后附七成公司组合三成基金组合构成的实际组合的前十名持仓:
吉艾科技 14%
神雾环保 12%
亨通光电 11%
汇利B 11%
三安光电 9%
黄河旋风 7%
红利基金 4%
国泰估值 2%
金风科技 2%
顺鑫农业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