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河一路向西,在拐弯处与薛家河相会,自交汇处向北,统称西河,西河比南河要宽得多,水量也大。
儿时的西河上是没有桥的,夏季水大时无路可走,春秋冬水落下去,仅剩十几米的地方流水潺潺,人们便用大石块错落放在水浅的地方,踏着露出的石头像过梅花桩桥一样过河。至于运输车辆,那时候拖拉机都少见,通常是马和牛拉的地排车,单人推的独轮车,这些交通工具要过河只能是涉水而过了。龙泉赵家的耕地大多集中在河西岸,以及西南方的薛家河两岸,因此从村里出来是往西走,到了河边就形成了岔路,名字就称为西岔路口。
西河的水甘甜而清冽,在水流边上随便挖一个水洼,水底铺上干净的小石子,就可以成为一个喝水湾儿,或用手捧起啜饮,或趴在上面牛饮,或用瓢刮起装到桶里或壶中,一点不比当前的矿泉水差。逢年过节村里人都是自己磨豆浆做大豆腐,熬豆浆的水必是西河水,井水就不行,出不来豆腐。
西河里沙滩多也大,夏天洪水过后,往往会淤积下来一大片沙滩,沙子颗粒均因,也干净,不含泥,非常适合建筑用,村民建房子,提前备料从来不用买沙子,只要勤快,将西河的沙子用独轮车或小平车盘出来,足够用了,也不愁资源枯竭,下一场洪水过后,沙子又有了。
西河的沙滩与河湾也是我们孩子的乐园。夏天的时候,我们会到沙滩上寻找一种叫沙鳖的形状古怪的小虫,如今这种虫几乎绝迹了。个头不大,形状有点像海里的鱼虱,通体灰黑色,不咬人,特别喜欢钻沙子,把它放在细沙滩上,一会功夫就形成一个漏斗状的窝儿。我们逮它们也是照窝拿就行了,一般也不会钻太深也就十几厘米的样子。捉沙鳖没什么技术含量,就是想看它们钻沙子,玩一会儿也就把它们放了。
最喜欢干的事情还是在西河抓鱼。西河靠河岸处往往会有大大小小的水较深的湾子,会抓鱼的就挽起裤腿,或者直接脱光了赤条条到湾子里去,用双手在岸边的水草处摸来摸去,鱼很多,主要是鲫鱼、泥鳅为主,偶尔也能收获鳝鱼,可有时候也会碰上倒霉的水蛇,不过河里的水蛇没有毒,只是有点吓人而已。有一年天旱,最大的一个水湾都快干涸了,小孩子们都脱光了衣服到水里使劲扑腾,把水搅浑,大大小小的鱼都露出脊背到了水面上,每个人几乎都收获满满,那时候真切领会到什么是浑水摸鱼,什么是竭泽而渔!
西河与薛家河的两岸也有好多树,以柳树和杨树为主,柳树和杨树在夏天都是蝉最喜欢的,于是到树林里逮蝉也是趣事,有人喜欢用长竿子端头做一个分叉,去把蜘蛛网缠了一个又一个,来粘树上的蝉,成功率不是很高,也有人用网扣。我独喜欢用马尾巴上的长毛来吊,那长毛我们称之为马乙(音)。最好是黑色的或是白色的,当时生产队有饲养院,养了好多匹马,到马厩随便就能捡到一大把掉落的马乙。取一根马乙拴住竹竿头端,留一个松紧活扣,拿着竿子悄悄伸到蝉身边,慢慢将活扣套准它的头部,猛的往下一拉,立马活捉。蝉是复眼,视力很好,唯独对马乙不敏感,你若是换做玻璃丝,哪怕是透明的都不如马乙的效果,用马乙吊蝉,几乎是百发百中。
雨后尤其是急雨之后,我们就拿着铲子到西河边的树林里寻找被急雨冲刷出来的金蝉窝,看到了就挖出来,一次收获几十只还是小意思,据说三只顶一个鸡蛋,在缺衣少粮的年代,这可是补充营养的佳品。最省事的办法就是晚饭后,拿一个手电筒到河边的树上去搜寻,金蝉出土后就往树上爬,逮个正着。不过无论如何你是逮不完的,第二天一早你还是会发现好多蝉蜕挂在树干上。
西河的水湾物种很丰富,鱼虾蟹自不必说,蛤蟆青蛙都在那里产卵繁殖,打蛤蟆钓青蛙也是常有的事,也喜欢去捉一中名为担杖钩的水上昆虫,它很奇特,身形细长,尤其腿很长,可以利用水面的张力把整个身体都挺在水面之上,而且速度极快,一般很难抓到。
夏天的夜晚躺在流动的河流中洗个澡,水从身上漫过,仰望夜空,繁星满天,那种惬意,赛过神仙。
而如今,西河上有了桥,河面缩减了三分之二,再也没人敢喝那里的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