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夜食堂故事征文―厨房.女人.家

心心念念的旧时光

年近不惑,开始喜欢追忆:年轻的时候,努力的生活,拼命折腾,拼过勇气,比过能力,竭尽全力的证明……

似乎觉得这样才是精彩的人生:被人看好,优于他人,生活在高处……

后来,慢慢发现:价值感和存在感都在自己心里,不在外面;比较不仅没有终点,还是条不归路;人生重要的东西不是一味追逐,而就在眼前的生活里……

当我努力要搜寻记忆中深刻的画面时发现;那些片段居然不是风光无限或觥筹交错,而只是无数平淡日子中一家人温暖的围坐和母亲的深夜厨房:

01.记忆中的鱼头丸子 鱼肉粥

小时候,家里穷,年代所致,家家都挣扎在温饱线。

我们家的一日三餐,基本都是一份大锅菜 一碗咸菜外加主食――玉米面饼子。一年到头,除了饼子管够,大锅菜和咸菜都是限量的。每顿饭端上桌,开吃之前,母亲都提前交代,菜只有碗里这些,吃完无补;咸菜分成四份,因为太咸,每人只能吃自己跟前的一撮;菜是拉饭的,吃完了只能干吃干粮。所以,我和哥哥历练出了在最短的时间内衡量出主食和菜的比例:该吃一口馒头就一口菜,还是吃两口馒头就一口菜,才能保证碗里的菜能陪伴吃完自己的主食。

一般情况下,我会在吃饭的前半部分赶着多吃几口主食,以便能在后面单独享受几口纯粹吃菜的快感,吃到最后,扬起头把碗里的菜汤一饮而尽时,那滋味,别提多奢侈了……

就是因为这样,我特别期盼三姑的到来,我说过,我有四个姑姑。女儿回娘家,一定会带点好吃的给自己的父母,而三姑因为跟着部队转业的姑父生活在城里,日子过的较其他几个姑姑宽绰。而且那个计划经济的年代,姑父是物资局的领导,可想而知,他家和平常人家的生活相比是优越的,况且是嫁到城里的姑娘回农村走娘家呢!

这都不是重点,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三姑来我家做客,有时会带在农村只有过年才见的着的刀鱼来孝敬爷爷奶奶,而且一年会有那么三几次。

爷爷奶奶年纪大了,一般情况都是由母亲操刀,把鱼收拾干净,剪段烹饪,红烧好了端给爷爷奶奶吃,但东西紧缺,爷爷奶奶也是舍不得一顿吃完,她们像对待珍馐一样上顿下顿的反复热着吃。直到两天以后,宽的带鱼段基本吃的差不多了,加上剩下点鱼头鱼尾,老人牙口不好,也考虑到让晚辈尝尝,就端下来,上到我们的餐桌,我和哥哥才得以尝到鱼滋味……

母亲心细且好面子,他知道我们都盯着那盘鱼已经两天了,从刚出锅我们咽着唾沫看着她端进爷爷奶奶屋里时,母亲也许就在想该怎么解我们的馋虫了……

那时候老幼尊卑是及其严肃的事情,长辈为先是共识。所以,剩下的鱼给到母亲的时候,她本能的觉得料理那点剩鱼太细作了。

于是,母亲选择晚饭过后,没人的时候,她才正八经的开始拾掇。

母亲知道我和哥哥年纪小,担心直接吃鱼,刺会卡到我们,就把鱼头还有骨肉分离,鱼头鱼骨剁的粉细,成泥状,和着少量面粉加一个鸡蛋,做成鱼丸;而鱼肉,则被母亲做成疙瘩汤;鱼丸终究还是偏硬,母亲就汆到菜里,和着菜吃个鱼味;而疙瘩汤,则盛给我和哥哥一人一小碗,打打牙祭……

那时候觉得,母亲简直是世上最有创意的厨师,任何毫无价值的东西,只要到了母亲手上,都会变成美味佳肴。每每看到母亲在菜板前聚精会神的操持,就知道一定会有一顿不同往日的饭菜端上我们的餐桌……

母亲在灶间的形象,多少年一直印在我的脑海,沉默 专注 面带笑意,她对家庭的用心和经营,从这方面能窥见一二。

不知怎的,我一直觉得,我们家的温情和希望很大程度上来源于母亲做饭的时候,尤其深夜的厨房,成了我这些年忘不掉的记忆……

02 红糖 香油 荷包蛋

还记得那年爷爷生病,当时的我,还不懂得他到底得了什么重大疾病。只知道,村里的老人有点小病痛都是在家靠靠,顶多吃几餐好饭 开两个水果罐头,吃完以后也就好了。

而那年,爷爷住院了!我能记住的,就是大伯和父亲轮番去医院陪床,偶有替班回家,父亲的表情也是偏严肃的。

后来有一天,父亲没去医院,我没心没肺的问母亲:爷爷好了?俺大怎么没去院呐?母亲说,你大给你爷爷输血了,得在家歇着……

那段时间,父亲夜里能回家睡觉了。

一天夜里,我一觉醒来,母亲还没睡,父亲刚回到家,他跟母亲说:我有点头晕……

母亲说:一定是输血过多,身体吃不消了,你忙了一天,饭还没吃,我给你打俩荷包蛋补补……

不一会,母亲去了灶间,点上煤油灯,我在里屋躺着,只听见鸡蛋磕到碗沿的声音,火柴点火的声音,还有往锅里加水的声音……

父亲刚躺下,母亲就端着一个热气腾腾的碗进来了,叫起躺下的父亲,靠墙放了个枕头让他倚着,鸡蛋看样子很热,父亲一边吹一边吃,我在边上吸吸鼻子说:真香……

母亲说:猫鼻子,我滴了一滴香油,当然香!父亲说:来,还有一口,你也尝尝……

我接过父亲递过来的碗,三下五除二,吃了,父亲还给我留了些汤儿,我边喝边惊喜的说:怎么这么甜?母亲说:我放的红糖,给你大补血……

那个夜晚,那顿意外的加餐,让我热乎乎的 美美的睡了一觉……

少年不识愁滋味,那时觉得,只要有父母的爱,有口好么吃,再大的事儿都不怕!

03.蛋饽饽  小掑子

我小学的头几年,学习还可以,但到了四五年级,母亲见我学习吃力,就鼓励我说,只要我考进班级前十,她就给我做蛋饽饽和小掑子吃。

这两种东西类似于我们今天的零食,而那个时候,是只有结婚的人家才有的,它的作用如同现在回赠亲友的伴手礼:鸡蛋和面,加白糖做的。整个过程不加一滴水,面和的相当硬,揉起来需要相当的力道。面醒好后用擀面杖擀平,约一厘米厚,蛋饽饽是直接在圆形面上割出一块块菱形,边长约四五厘米;小掑子是做蛋饽饽的下角料搓成长条切出来的,像个小面疙瘩,后上干锅烙 炒……

那东西在当时可是珍品,除了平时村里有人家娶媳妇,第二早上在拜会新娘的时候能要到一把,其他时间可没得吃!所以母亲用这个来诱惑我拿出诚意学习,那是颇有成效的。

记得那时,母亲白天忙活,晚上里里外外收拾一遍,关门 堵鸡 放狗以后,也基本九点多了……

母亲利索的和好面,上面板 刀和擀面杖,几乎一气呵成,该切切 该划划,感觉不到她费什么劲儿的,蛋饽饽就做好了,剩下的零碎面,母亲搓成细条,噶哒噶哒数刀下去,小掑子又出来了……

母亲做的时候总是劝我,先睡觉,明早保证让你吃上又香又甜的掑子……

我哪里能睡得着,嘴上应着,心里却百般坚持,等着好吃的出锅儿……

这也是深夜的厨房,为了督促我学习,母亲白天劳碌一天,晚上牺牲自己的睡觉时间;为我的馋嘴,她不惜尽一个母亲最大的努力来满足;所以,厨房里的母亲总是满满的诚意和爱,给我点亮无限暖意的心灯……

04 我和孩子之间少了些烟火味

后来,我有了自己的家,生了宝宝。家庭经济在我和先生的打拼下稳步提升。当我做了母亲,还仍记得我童年的匮乏,所以在孩子身上,总是想着不能亏着孩子,别人有的,孩子一定得有,别人没有的,我也要给他。

我总觉得经济的匮乏给了自己一定的局限,例如胆识 眼界 信心等

所以那些年,我的两大生活重心就是带孩子到处玩儿 到处吃。儿子两三岁期间我带他在省内玩儿,景点基本都走遍了;三岁以后至小学之前,我带他出省玩儿,北 上 广 深 ……儿子两岁多的时候,2008年中国在上海承办世博会,我都带他去了……

吃的也是,但凡有的花样 吃的起的场所,什么 中餐西餐 日式料理 鲁菜 淮阳菜,我们娘俩走到哪吃到哪……

儿子也是,没有辜负我的初衷,接受新事物很快,走到哪里都善于观察和记忆,记得我第一次领他去北京,为了熟悉基本的城市地貌,我和他专门选择地铁出行,为的是了解这个城市的交通干线怎么分布,去到哪里。而当时仅仅四岁的儿子,就在我还没搞清楚怎样换乘的时候,他就已经根据大厅的地铁线路图能够正确判断走向,有板有眼的做起了我的向导。他拿一张地铁路线图的小卡片,对于要去到哪里,要在哪里换乘,换乘几路,一目了然……

出门在外,他也是落落大方,从不会像其他小朋友感到胆怯:点餐 问好 询问菜品,活脱脱一个小大人……

我就这样觉得,很多局限是环境和经济造成的,当时家庭和时代给我的局限,如今绝不能带给孩子。

05 教育的局限即人的局限

遗憾的是,我只悟到了其中的一部分……

那些年,我自顾自的用自己的方式教育孩子,也用自己的方式对婚姻进行着所谓的经营,总觉得自己保持独立,跟得上时代发展,这就是成长。至于其他,自然而然就来了……

我无比笃定的认为自己做的非常正确,却在多年以后才发现:“心在哪,结果就在哪”真是千古不破的真谛:那些年我所谓的独立,仍然没有逃过终究是一场证明,证明自己有能力,不需要靠老公;证明自己可以独自带娃,哪里都去得了;证明自己经济独立,给的了孩子任何他想要的……

我恰恰忽略了,我们是一个家,需要缔造有质量的夫妻关系 家庭氛围 一致的教育方向 方式方法;我是一个母亲,我代表着一个家庭的温度,我应该知道,夫妻的互爱和包容是更基础的施教;我是一个妻子,任何时候,一个家都少不了一个女主人用心煮出的家常饭菜和因此带来的烟火味道……

儿子的缺点在后来也被我慢慢觉察,他比较自我,不太能接受批评,做事随性,不能安在当下……

现在分析,不关注基础价值观和习惯的养成,一味地强调环境 条件和“术”的优势是片面的,孩子受大人的影响,大人的观点片面,给出去的教育就一定偏颇……

而回想母亲给我的影响,不是因当时生活贫困就对她生出抱怨和挑剔;而恰恰是她对生活一点一滴的用心经营,让我感怀至深;她把苦难揉碎咽下,用心努力才转化成了生活的必需品和调剂品,这才有了我印象深刻的深夜厨房的母亲形象!

其实,若干年后,儿子终将长大,他迟早会凭自己的能力闯荡四方;也一定有机会品遍各色美食;而如果持续如我――任性 偏颇,那他后来的生活,必定会永远缺少一些念想儿,一些从童年就深深扎根于他记忆的故事或场景,一些他专属的记忆和味道:对家的理解,一个妈妈在家 在厨房的缺席……

所以,家的温度,需要你温柔的坚定,如水的姿态承载,用心创造,心手相传……

心海一舟

一个食物的故事,写写属于我们自己的深夜食堂》活动链接://www.greatytc.com/p/b437542e56fd。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1,423评论 6 491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0,147评论 2 385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57,019评论 0 348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6,443评论 1 28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5,535评论 6 38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9,798评论 1 290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8,941评论 3 407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7,704评论 0 26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152评论 1 303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6,494评论 2 32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8,629评论 1 340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4,295评论 4 329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9,901评论 3 31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742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978评论 1 266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6,333评论 2 360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3,499评论 2 348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