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暑假”的概念,在我的概念里,十八岁之前的时光都可以称之为暑假。暑假是进入小学前无忧无虑的漫长夏日,是小学在烈日当头的午后和爷爷去田地里摘瓜和小虫子逗趣,是初中最喜欢的荔枝棒冰和来不及追的电视剧,是高中没完没了的补习班和被笔尖“唰唰”掠过的习题。
那时候的暑假是闷热的,干燥的,也是快乐的,美好的。是男孩子们在操场上露着膀子喘着气传球投篮,是女孩子们牵手走到操场边,偷偷瞧上一眼喜欢的男孩子打篮球的模样,是夜晚不能外出的条例,是QQ上的早安晚安,是期待早早开学去看见他。
夏天是和喜欢的男孩子一起去游泳池,坐在他单车后座,紧张到只敢轻轻地拽着后背的衬衫。和最好的朋友在街边的奶茶店浪费一下午的时光,听着树上的知了看着墙角的夏虫。
暑假是香瓜、是青蛙、是知了,是看了一遍又一遍的《还珠格格》、《情深深雨蒙蒙》,是守在电视机前等待的小鹿姐姐和金龟子姐姐,是不厌其烦的《小兵张嘎》、《黑猫警长》和《葫芦娃》,是和奶奶在庭院里摇着蒲扇看月亮,是一场美梦。
以前的暑假是热河,是乡土,是怀念。
进入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第一个月打工,工作结束后去心心念念的大西北旅行。不知道是不是惯性使然,旅行回来后的人总是容易进入倦怠期。打开微信,朋友正聊着最近大热的几部剧,想着没事做就追追剧吧。打开电视机,搜罗了那些剧,从第一集到最近更新,按着快进键,连续好几天,都是这样的状态。说起来不太好意思,明明没有追下去的热情,拿着遥控器却还是点开了它,茫茫然看着不能吸引我的剧情。冰箱的冰柜里塞满了各式各样的棒冰,不再是当时单一的荔枝棒冰了,看着电视剧,吃着棒冰,还没有来自作业的烦恼,可是我却一天比一天焦躁,又好像无力改变这样的现状。
直到前几天和几位高中同学见了面,才懂了我的不快乐。我们几个吃了餐饭,坐着闲聊,我打听了高中几位同学的近况。“……A同学现在进了哪了?”A同学是高中的一位同学,当年填写志愿时的阴差阳错让她进了专科,于是她选择了复读。对于复读生,我始终觉得这些人是坚决而充满勇气与热血的,再次承受高三的压力不是每个人都愿意尝试的,很多人都甘愿走按照上天安排的路,不敢轻易反抗。是的,A同学成功,她努力地用力地进了本省的重点一本,命运待她好吧。
B同学是学医的,这个暑假她也没闲着,又是见习还要马不停蹄地学习,医学生的书本在房间里厚厚地叠了几层。回头想想这个暑假,书看了没几本,屈指可数。晨跑锻炼的路坚持了几天因为天气燥热放弃了。说好要过规律的生活早起早睡总是被一些零零碎碎的小事打破,我过上了十八岁以前的我渴望的自由自在的生活,可是我却不再快乐了。嘴里的冰淇淋是很腻的甜,电视剧里又是老套的情节,我好像离曾经被书中故事吸引,浪费大段时光在书里的日子越来越远,越来越陌生了。
其实自己也是知道,成长的路上,在即将成为或者已经成为大人的路上,要为以后做点打算了,所以当我们以大人的模样过着儿时的暑假,压得自己喘不过气来的是一份责任,是对未来的茫然无措,是不甘心这样的浑浑噩噩。
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状态时,一定要挣扎出来。不喜欢的事情为什么要继续呢?我又重新在早晨靠着窗户拿着书开始阅读,摒弃不喜欢的电视剧,又能安安静静看喜欢的纪录片和电影了,喝够量的水吃够量的果蔬,傍晚重新走上乡间小路,听着耳机里循坏的音乐,看斜阳融进小河里,感受晚风吹拂脸颊。
最后,写下这篇文章,是希望我们都可以用心生活,去触摸围绕在身边的祥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