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北的十月,田野中夏天的光彩已经褪去,却依然缤纷动人。
遇到好天气,秋高气爽、心旷神怡,瓦蓝的天令人迷醉,云彩的洁白纯净着心灵,丘陵与沟壑中漫山遍野的褐红色荞麦杆与绿色的原野间隔分布,形成了色彩的图画。在这风景之中,一片沧桑了数百年岁月的明代土长城和烽火台,如同穿越了时空般的醒目。
土黄色的烽火台旁边,红色的抽油机格外引人注目。在定边县城南6公里,黄土高原的沟壑中,两座明代烽火台间,耸立着一座采油单井、一台红色抽油机、两个注水井,砖墙围绕的平地上矗立着一间铁皮房,还有一个小菜园。这就是安志学的“家”。
“家”虽小,但是分量大。在这口单井工作两年多的安志学已经55岁了,守护的这口油井是采油三厂油房庄二区产量最大的一口“功勋井”。如果要把所有四百多口油井排列成夺油上产的队伍,这口井就是当之无愧的“排头兵”。在800多个朝夕相处中,这个井场中的一草一木,在他看来都是格外亲切。
爱岗敬业,忠于职守。为了维护好这个“家中宝”,安师傅每天都要两小时进行一次巡查,查看抽油机是否运转连贯,听一听韵律是否和谐,取样也是分三次取,保证最真实的油样和最准确的数据。
那条曲折、崎岖、蔓延向上的土路,印满了他来回奔波送样的足迹。无论寒冬、酷暑、风雨、沙尘,从未消失。
陕北黄土地漫长而寒冷的冬季,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摄氏度。观察井口压力是老安心中最为重要的事。定期加药、调整温度,压力出现异常波动,立即“寻医问药”。寒夜里,他时常裹着棉工衣到井口探头查看压力表,一切正常才能放心入睡。
家人的支持与鼓励是他孤独守望的动力。谈到家人,安师傅的目光有些黯淡和忧伤。在油房庄作业区,他已经前后工作了八年之久,老伴和小儿子相继离去,令他深受打击。好在他还有一儿一女,时常嘘寒问暖,逢年过节也会尽量抽出时间到井上陪伴。想起他们,老安的笑容就会变得灿烂。
老安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把井看好,身体健康,再多工作几年,等到退休与儿女相伴。没有雄心壮志,没有华丽言语,只有质朴的目标与默默奉献。
黄土高原上最美的季节总是很短,而采油人始终如一的奋斗与奉献,没有辜负这美景与时光。不久的将来,这片油区将会迎来冬季的考验。那时,这个烽火台旁的守望者,将和他守护的单井继续发光发热,为长庆油田二次加快发展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