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意中得到一本有趣的书,詹宏志先生写的《旅行和读书》。我已经很久没有遇到让我能一口气读完、有收获有思考、不浪费时间、心情又极好的散文了,所以遇到这本有趣的书,忍不住要写写读后感。
这本书的内容十分有趣,作者通过10段旅行,讲述世界各地的新鲜事。翻着书看作者讲述如何在印度花几千美元买了一张永远不会用的毯子,只因为卖家可以背诵他喜欢的一首诗;看作者讲述如何在刚发生恐怖爆炸袭击的巴厘岛“参与到当地人的生活中”,既对自己的不合时宜的享乐感到抱歉,又认为应该在当地人最艰难的时刻以消费的形式支持他们走出阴影;看作者讲述仅凭旅游杂志推荐就毫无防备进入冰川,走在悬崖边穿单鞋双脚冰冻到麻木,对“劫后余生”心有戚戚;看作者又是如何在非洲参与大草原的生态过程,狮子猎杀完驴羚后在他们两米远的地方咀嚼骨头,刚要感慨生命的无常,又转眼被big five名单上的其他动物吸引……我已经被吸引,仿佛自己也完全在当时的情景下,有惊险也有笑点。合上书细细品味,原来游记也可以这样,像小说一样精彩,像散文一样思考,写实的部分是作者的“所见”,虚构或夸张的地方,就当是作者私人的“所感”。
然而如果只当看故事,不足以让我喜欢它,吸引我的是书中透出的清淡和通透,有趣的小故事后,总有作者独特的思考。这本风格清奇的书,更像是中年大叔的自娱自乐。他认为年轻人启程出游,是为了想找回自己;而年长者出游,是为了放下自己,所以不妨多多体会旅途中的小刺激。让我想起前不久看的《背包十年》,是作者对人生的思考和探索,一个人一个包一点钱就出发,慢慢探索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那么这本《旅行与读书》就是显得常规,一堆人拉拉杂杂做了功课以后到每个地方吃最好的餐厅,体验最有意思的服务,轻松有趣。书中出现最多的就是作者点了什么酒庄的酒,白的还是红的,要不要冰(看完好想试试炎热夏天英国侍者端一杯冰镇好的白酒是什么感觉)。热闹有热闹的好,不求深刻,只求有趣。
他儿子在序中说,这本书既像是年长室友(也就是他爸)的私人游记散文,更像是书呆子看了一辈子的书,终于鼓起勇气走出去以后,再也停不下来。梁文道在序言中说,这就是书呆子的处事方式,“总以为世上的一切,书中早有了答案”,于是求证。
是的,旅行是为了求证。书呆子旅行,就是为了满足好奇心。现在获得咨询非常容易,可以看各种网站,翻论坛,还有书,虽然书已经是非常落后的了。但为什么要在获得咨询以后还想去出游看看?就是因为想求证世界是不是和你想象中的一样,那里的建筑是不是像游记中描述的那么高大,原先的街道上那个闭幕养神的大爷,是不是还坐在古旧的藤椅上,那些林荫大道的落叶,是不是跟别人描述的一样美。可能是因为不甘心别人去过自己没去,也可能是因为不相信别人的话,一定要自己去检验一番,或者是因为自己太自信,一定要挑战一下未知,或者也只是要求自己兑现书中的介绍。
最早看的游记应该就是三毛的撒哈拉故事,看着满天黄沙里两个自由的人,做着甜蜜又新奇的事情。后来看《世界博览》,讲世界各地的有趣事情,风景美食,地理人文(那时的世界博览还不涉及政治和其他)。再后来看《中国国家地理》在主编单之蔷的力推下专注于西北高原的旷野和原始。我也从最开始的羡慕文章中旅行者的精彩人生,到自己能够更容易就启程出发到目的地。
只有一个人生是令人不满足的,但旅行和读书却可以让我们拥有超过一个“人生”。既然无法增加时间长度,那么就努力拓展宽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