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前半生》收官后,引发了一系列关于感情、职场、闺蜜、小三等等话题的热议,其中不乏对贺涵关于职场解析的讨论,以及在贺涵帮助下罗子君如何成功逆袭的评论。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生活并不是一部拥有主角光环的电视连续剧,即使会面临如此跌宕起伏、一波三折的困难,可绝大部分人大抵也不会有诸如罗子君的运气:1.拥有“史上最强”闺蜜,随叫随到,闺蜜男友也为其鞍前马后;2.得到职场高精尖指导,何时需要何时搬。
《我的前半生》中,堪称人生导师的贺涵,犹如神一般的存在,生生把一颗歪脖子树给掰成了参天大树。罗子君正是在贺涵的谆谆教导中,汲取职场智慧,演绎了一出逆袭故事。
小编作为一名职业生涯规划师,我特别想问:如果没有贺函,罗子君的逆袭有无可能?
我们先来看一看罗子君被离婚后面临的现状是什么?
罗子君,女,按照剧情推测,35岁左右,毕业后在外企当过半年秘书,能和唐晶是同学,学历、学校应该还算不错。做了十年全职太太,基本是零工作经验。在35岁之际,因为丈夫出轨而被离婚。离婚后得到一笔婚后财产,丈夫帮忙付房子租金,自己开始学习带孩子、照顾家,开始尝试接受自己被抛弃、要重新开始的状态。罗子君的人生,即将从这里开始书写。
职业生涯规划,说简单也简单,说复杂也复杂。简单到它可以仅仅是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挖掘自己的成就事件等这样一个点的事情,复杂到它可以纵贯人生全局,帮助其设定人生目标、追寻人生梦想、追求自我实现。点面之间,一念之转。
35岁的罗子君,要经验没经验、要能力没能力、要方向没方向,面对这类“三无”人员,从零开始找工作,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儿,但也不是无迹可寻,那要从何处着手呢?
职业分类的标准五花八门,参照我国国情,《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把我国职业划分为由大到小、由粗到细的四个层次:大类(8个)、中类(66个)、小类(413个)、细类(1838个)。细类为最小类别,亦即职业。这说明什么?万千世界中,有1838个职业机会在等着罗子君。
职业选择的本质是人和岗位的匹配。从人的需求的角度来讲,工作能胜任还恰好喜欢,有稳定的、足够的经济报酬,人际关系和谐,有一定的晋升空间,预判这就是一份还不错的工作;从工作要求的角度来讲,员工可以完成该岗位要求的工作内容及相应的岗位职责,品行良好,踏实肯干,不惹出大问题,预判该员工可以胜任此工作。当人的需求和岗位的要求互相吻合时,我们可以认为“此交易”达成,员工可以自己的能力和时间交换企业支付的报酬。
说到这,有很多人会质疑,罗子君一个“三无”人员,她有什么能力可言?
我们说,职业能力指的是个体将所学的知识、技能和态度在特定的职业活动或情境中进行类化迁移与整合所形成的能完成一定职业任务的能力。人非圣人,能力并非天生自带,可以通过后天的学习、实践、培养而成。
在生涯咨询中,有很多的来询者都是需要咨询师帮助其梳理现有资源与能力,挖掘未知能力,以更好地胜任目前或者未来理想中的工作,方法很多,像能力模型、成就事件等,针对罗子君的情况,我会较为倾向从兴趣事件入手,贴近生活,简单便捷。
试想,如果让罗子君列举她感兴趣的事情,会是什么呢?
通过电视剧可以看出,前期的罗子君是很享受全职太太的生活的,有人养着,吃喝不愁,日常大事就是逛逛街、买买衣服、看看孩子。见微知著,她的喜好也无非就是逛街美容了。虽然存在红配绿、走作死夸张路线的嫌疑,但是不可否认,很多搭配都是不错的,提升到能力的层面,罗子君具备了对服装、化妆品的识别、鉴赏与搭配的能力,且具备一定的审美意识。
从职业规划的角度讲,贺涵为罗子君规划的人生,是基于罗子君的现有资源与条件的,而非任意为之。
从生涯发展的阶段来说,罗子君现在处于最典型的职业发展初期-生存期,即工作是为了生存,有稳定的收入来源,能够满足最基本的“养家糊口”,生存期对于职业选择的门槛就是:能做什么工作就先做什么工作。只有先开始,才有机会去积累资源、开拓渠道。只有当有足够的能力的时候,才有资格去选择更好的职业。
所以咯,“卖鞋”类的工作的确不失为罗子君重新开始的起点,只要她一步一步、稳扎稳打,几经努力和辛苦,我相信,罗子君是可以成功逆袭的。虽然职业发展路径没有电视剧中那么神速,但谁能说,从“三无”全职太太到自力更生、职场白领小精英,不是她的一场成功蜕变呢?
或许,你是即将毕业的大学生,也正面临着职场就业问题;或许,你是职场新人,职场定位不甚清晰;或许,你是职场老鸟,打算开启另一面人生;更或许,你正面临像罗子君一样的情况……不要气馁,从兴趣到能力,你也可以的。
唯愿:每个人的工作都是自己喜欢做且正在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