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到了好几次“舒适区”这个词,在李笑来《通往财富自由之路》谈到安全感的时候,对于安全感的过分追求会让人只想留在舒适区;罗辑思维《如何成为一个高手》谈到了学习中舒适区、学习区和恐惧区三个层次;看了一本关于阅读的书里,也谈到要多读一些对自己有一些难度的书,如果总是读处于自己舒适区的书是没有帮助的。
“舒适区”这个词比较火,各类励志/成长的书籍的一致观点就是,脱离/逃离/跳出/拓展舒适区,否则就不会进步。
那什么是舒适区呢?
在知乎里,一位心理学教育工作者说,舒适区是科普心理名词,概念比较宽松,并没有严格定义。好,发挥的空间来了。
李笑来老师说,对于一个概念,首先要琢磨透概念的定义,要具有指导意义。对于不存在严格学术定义的概念,更要自己多多揣摩。我做的舒适区的定义就是:
人们由于惰性或恐惧而倾向于保持的目前状态。
这个定义有以下几个特点:
- 定义里没有体现“舒适”两个字,因为我觉得舒适区里未必是绝对的舒适感觉,而只是相对于突破舒适区产生的更加不适的感觉;
- 惰性或者恐惧可能是人们倾向于安于舒适区的原因,要么不敢,要么懒得做。
为什么人们一般会喜欢安于舒适区内呢?
我觉得主要是人的动物本性。一般动物会追求生存的安全,比较少会去无意义的消耗能量,特别是在食物比较缺乏的环境中,所以表现出来的就是懒。除了去捕食,几乎所有的动物都是懒洋洋的,维持在自己的舒适区就可以快乐的生存下来。
有句励志的话是这样说的:在非洲大草原上,羚羊每天早上醒来时,他知道自己必须跑得比最快的狮子还快,否则就会被吃掉。狮子每天早上醒来时,他知道自己必须追上跑得最慢的羚羊,否则就会被饿死。不管你是狮子还是羚羊,当太阳升起时,你最好开始奔跑。
我个人觉得,虽然没有验证,这句话是在扯淡,羚羊和狮子都不会早上醒来就无缘无故的消耗自己的能量,羚羊会警惕的吃草,狮子饿了会慢慢寻找捕食的对象,不饿就在那呆着。谁都不会傻乎乎像准备奥运会备战一样锻炼身体,在强敌环伺的环境里,累得筋疲力尽就完蛋了。只有在相互生死较量的时候才会拼命的奔跑。
如果羚羊和狮子像上面那句话所说的,没事就锻炼奔跑,那真是自发的练习自己的技能,拓展舒适区。但是真没这种可能,他们只是动物而已,只为了生存而已。
那为什么要拓展舒适区呢?
其实严格来讲,我认为应该说拓展舒适区更为恰当。我们进入学习区的目的是将原来比较陌生的部分通过练习或者学习能够熟练,也就成为自己的舒适区新的组成部分,自己的舒适区就拓展了。
这里我结合自己的跑步经验谈谈为什么一定要拓展舒适区。
其实我原来的想法是,在跑步到一定的配速和距离之后,维持一个一般水平就可以了,因为我只是想成为一个普通的跑步爱好者,而不是成为专业水平。所以一段时间内我就维持一个固定的配速和距离来跑步。
后来我发现,似乎情况有点不对。自己完成这个舒适区内的配速和距离慢慢也发生困难了,原来的速度和距离已经不是我能够承受的了。换句话说,是我的舒适区变小了!!
《劝学》的第一句话就是,“学不可以已”。学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如果我不想追求进步,那么带来的是我会慢慢退步,而不是维持在现有的状态。而忍受学习区的不适给我带了的就是自己的舒适区扩大了,力量和耐力都会有所提升,这样对于原来的速度和距离就轻而易举了。所以,只要我还继续跑步,我就会继续研究怎么跑的更快、怎么跑的更远,虽然我永远不会成为专业的跑步者,但起码我会在跑步中享受到成长的快乐。
由此及彼,拓展开来,做很多事可能都会这样,只要需要不断的做,就最好不要抱着应付、维持的态度,还是要以一种积极向上的态度来提高到更好的水平。
这也解释了笑来老师所说的,成长是人生的主题。因为不成长,就退步了。
所以,人的一生注定是一个充满不适的旅途,但只有能够忍受这种不适而持续成长的人,才能在偶尔回到舒适区中时享受到更大的快乐。
最后一个问题,如何拓展舒适区呢?
答案只有一个:
学习!
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