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这样的孩子,他想做一件事情,但是,遇到困难,马上就退缩的。总是说“我不会。”
清清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老师对他进行了一段时间的跟踪观察。
我不会!我不会!
区域活动时,清清去了美工区,他正在玩橡皮泥,老师问他:你在捏什么?(小白兔)他做了一个半圆不扁的头,接着他又在搓泥,搓好后拼来拼去,觉得不好看,把泥捏成一团,他没有收拾材料,还想离开座位,老师走了过去,问“你为什么不做了呢?”“不会做”“老师和你一起做,好吗?”“不”,“那你看老师做”,他边看老师做,老师边叫他一起做简单的部分,如眼睛,尾巴,做完后,他对别的小朋友说,他会做小白兔了,很高兴。趁他开心,老师叫他自己独立做小兔子,他做第一只的时候,要老师帮,第二只时,老师悄悄走了,他自己边看边学,也做了一只,这下,更高兴了,说:“我要告诉妈妈,我会做小白兔了。”
从清清的表现,我们可以来分析一下。
清清喜欢玩橡皮泥,平时清清就很喜欢小白兔,所以他想捏小白兔,可小白兔难捏,做不好时,他就想放弃,做事缺乏耐性,且没有收拾玩具的习惯,做事有始无终。
老师该怎么做?
一、陪。
1.问原因。
当他遇到困难时,问清楚原因是“不会做”。毕竟,清清还是个小班的孩子。
2.伸出援手。
如当他想放弃时,老师伸出援手,并及时给予帮助,与他合作做成了一只小白兔,让他学习做小白兔的方法,老师帮一帮,也能做出来,从中体会成功的自豪感。
二、不陪。
当老师指导清清学会做小白兔的时候,悄悄离开后关注他的表现,清清掌握方法,能独立做一只小白兔了。
面对这样的孩子,当他遇到困难时,老师给他适当的帮助,也给了他自己挑战的机会,学习面对困难,培养克服困难的能力,体验成功的快乐,提高孩子的做事能力,才会对未来要做的事,敢于挑战。
孩子的能力和他挑战困难的勇气,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养成的,它需要时间,需要大人的不断鼓励。
有一天上午,老师告诉小朋友,今天要画一幅想象画,老师先让小朋友画好了一个大的人头像,然后启发小朋友想象人头像上还可以画些什么东西呢?小朋友说:花、草、点、圆、线等,清清画好了人头像了,可画到想象的那一部分了,他说:“老师,我不会画”。老师走前去引导他,“你眼睛看到过什么东西?”他说:“花、小鸡、小草等”。这些东西中,你会画什么?他说“会画小花”,老师说:“你就画吧。”他画了,画了几笔,他又说:“你帮我吧?”老师说:“没关系,你再画一朵”。他又画了一朵,接着,老师再跟他说:“你自己想想,鼻子,嘴巴,可以怎么画?脸上还可以画什么?在老师的鼓励下,他自已画了一些形状和小草,活动结束时,老师特意叫他介绍自己的画,并表扬了他。
看!清清还是怕困难,常说:“我不会画。”显然,自信心不足,下午区域活动时,没想到他再去美工区画画,中途老师看见他和小朋友在讨论,他终于自己独立地画出了一幅画,而且还是早上的想象画,清清还是很有上进心的孩子,有勇气重新做自己曾经不会做的事,并完成它。
在这过程中,老师做了什么?
一、陪。
老师陪他干什么?就是给予他困难时的指导和鼓励,使他懂得要积极面对困难。重视他的作品,使他知道,老师表扬了,他也能画一幅漂亮的画,培养他的自信心。
二、不陪:
清清喜欢画画,懂得自己要面对困难,不会可以请求同伴,自己完成作品后,对画画有一定的信心了。
清清是个小班孩子,才3岁多一点,鉴于他的情况,我们总结了一个道理,给孩子鼓励,孩子才能独立。“陪”和“不陪”都要适当。
面对不敢挑战困难的孩子,家长应该怎么做?
一、陪:
了解孩子的困难在什么地方?询问孩子需要怎么样的帮助?提供支持。
例如:孩子在家做手工,家长要给孩子的帮助是安全方面的指引。
二、不陪:
提供帮助后,家长只需给孩子提出安全要求,然后偷偷关注,给孩子留时间(单独做事),留空间(想象和思维的空间),中途有需要,也可以给与帮助,尽量让孩子自己完成,独立做事!
陪:
能让孩子感受到来自大人的安全感,信任感和支持,让孩子安定、有信心完成挑战。
不陪:
是让孩子有独立完成事情,挑战困难的意志。陪和不陪包含了对孩子的鼓励和信任。陪是亲身的陪伴,不陪是精神鼓励!在陪和不陪中,孩子收获的都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