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挑战》读后感
早饭时,我一边盛饭一边喊:“二宝,快出来吃饭了!”,二宝起床后一直在玩玩具,他说:“妈妈,我再玩一小会儿!”。两分钟后,“二宝,你在干什么?该吃饭了!”,二宝还在玩他的玩具,“妈,再等会儿啊!”。很多时候,开饭时间到了,可是,孩子却不能按时和大家一起用餐。面对孩子的拖延,我们该如何应对?
孩子拖延时间、懒惰、不能很好完成穿衣、吃饭、兄弟姐妹间吵闹等,这些是孩子成长中常常出现的现象。孩子出生后,伴随着成长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而父母在面对种种挑战时,如何应对才能帮助孩子健康成长?作为家有二宝的我,也常常被这些问题所困扰。读过很多心理学和育儿书籍,例如《好妈妈胜过好老》、《抓住孩子敏感期》、《和孩子划清界限》、《我的事业是父亲》等等。在阅读中收获了很多。但似乎一直没有找到具体的方法。
《孩子:挑战》是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德雷克斯所写的儿童心理学奠基之作。在书中从心理学角度详细具体的分析了不同问题时儿童的心理,以及给出家长可以怎么做。下面分享自己的学习感受。
一、 坚定而非强硬。陪伴孩子成长,给孩子立规矩时,我们需要做到平和而坚定。坚定而非强硬,坚定能让孩子感受到我们的原则和底线,强硬是将成人的意愿强加孩子。
二宝在三周岁时,晚上洗漱时间到了,我边准备边说:“二宝,该洗小脚丫啦!”,二宝说“我不,在过会儿。”过了两分钟,我再次喊二宝,二宝哼哼唧唧的,并没有行动。我走进态度平和坚定的说:“二宝,妈妈再说一次啊,现在我们一起洗漱,然后上床睡觉,如果现在你和我一起洗漱,过会儿你就自己做啊,妈妈不会陪着你的。”二宝好像“耳聋”一样,继续玩他自己的。五分钟后,二宝开始哭闹着让我陪着他洗漱,但是我坚定地说,“妈妈,刚才说过了,现在需要你自己洗漱,因为你已经错过了时间了。”二宝一听,开始了哭闹。三分钟后,似乎感受到只能遵守约定,他很不情愿的说:“好吧”,开始了第一次自己独立的洗漱。自那天起,二宝认识到,洗漱时间必须洗漱,再也没有出现拖延了。
坚定,是我们做自己该做的事情,妈妈可以决定应该做什么,并且做出来。坚定就是我们要拒绝孩子提出的不合理的或者过分要求,不是孩子要什么就给什么。
孩子常常哼哼唧唧要吃糖果,哼哼唧唧要拖延看动画片,该吃饭时不吃饭等等。面对孩子的挑战,我们很容易失去耐心,大喊大叫,甚至表现的无计可施,最终顺从孩子的意愿,这样就给孩子形成错误的认知,“可以通过哭闹、哼唧达到自己的目的”,实际上,孩子在得到“好处”的同时,也赢得了父母的关注。以这种方法获得关注途径并不“健康”。
二、利用自然结果和合理逻辑结果。利用自然结果就是给孩子体验自己行为的后果,就是给孩子一个真实的学习机会。
大宝读小学时,每学期都有几次忘记带自己的课本或者作业,而他能做的就是打电话“妈,我忘记带作业了,能帮我送到学校吗?”。每次听完电话就放下工作快速把作业送到学校。可是以后会忘记带其他的物品。我们该怎么办呢?
面对孩子的遗忘,我们要淡定,想一想,如果我们不插手,孩子会怎样?孩子可能会挨老师的批评,这就是事件的真实的自然结果。自然结果事没有父母的干涉,压力完全来自于现实情况,这样的结果往往最有效。
吃饭、写作业、睡觉时孩子拖延。拖延的原因可能是因为想继续玩会儿,或者继续看会儿动画片,或者赢得家长的关注,实际上更多时候是孩子缺少正确时间观念。面对孩子拖延时,我们可以利用“沙漏”或者计时器,和孩子约定“五分钟后,停止玩耍,开始吃饭或者写作业!”,一旦时间到了,如果孩子还继续拖延,家长该怎样做?父母应该态度平和而坚定地,什么也不说,不说教,立刻收拾玩具或者关掉电视,带着孩子去做该做的事情。
早饭时间,二宝拖延不吃早饭,“妈妈,我再玩一会儿!”,“好啊,那五分钟后一定吃饭啊!”。五分钟后,他仍再继续玩玩具。那天我平和地拿走了他的玩具,说“时间到了,该吃饭了!”。大约一分钟后,二宝无奈的说“好吧,我吃饭!”。第二天,再次上演这一幕。当我要拿走玩具时,他立刻开始吃饭。被没收玩具是孩子体验到了时间界限,是遵守时间约定的逻辑结果。
二宝开始吃早饭,可是吃了几口,就说,“妈妈,我吃饱了!”。这是常常遇到的情境。我们该怎样做?
孩子不吃饭的目的,是要得到父母的关注。吃东西是人的本能。当孩子吃饭出现问题时,一定是父母的方式出了问题。吃饭是孩子自己的事情,父母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父母引导孩子吃饭的最佳方法,就是|“允许”他吃饭。如果他拒绝吃饭,父母应该保持和善而坚定的态度,完成避免说教。大家正常吃完饭后,正常收拾碗筷。到下一顿正常开饭。如果孩子继续拖拖拉拉,可以继续保持友善氛围。父母的态度暗示孩子:“如果你想吃饭,就吃,这里有,如果不想吃,说明你不饿!” 。如果孩子拿着食物玩,父母可以直接收走食物。不必恐吓或者惩罚。(如果不吃饭,就不让看动画片属于惩罚)。也不用奖赏(吃饭就可以看动画片。)一个小时候,孩子可能会到处找零食,开始抱怨肚子饿。 父母可以有好的说:“孩子,你肚子饿,一定很难受吧,真糟糕,咱们午饭12点开始。要等那么久才有东西吃,真糟糕啊。”此时,不管孩子用什么方式表现出多么可怜,父母都要让他体验“饿”的感觉,因为这是不吃东西的自然结果。
面对孩子吃饭问题,唯一的解决办法,就是父母要发自内心地不再意他的吃饭。吃饭是孩子个人的事情,他可以自己做决定。他可以吃饭也可以选择不吃饭,结果是,吃饱饭的结果就是满足感和舒服,不吃饱饭就会饥饿难受。这就是吃饭和不吃饭自然结果。
孩子在承受不良行为的自然结果时,经历了一次真实和诚实的学习经历。在学习中逐渐形成新的认知,在成长过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父母说教、惩罚或者奖励往往不利于孩子成长,在惩罚或者奖励时容易误导孩子形成为了“奖励”或者“避免惩罚”是正常行为的结果,这样就掩盖了事情真实的结果,形成错误的认知。
三、退出冲突。当父母和孩子之间发生冲突时,往往彼此双方在争夺权力。最佳的方法就是“退出冲突”。
大宝写作业时间,“妈妈,我不想写小试卷了(老师要求考试的试卷)”,情绪很低落,“为什么啊?小测试必须的写啊,一会儿还要查分数呢!”,我和大宝开始了权力之争,火气越来越大。这时,我们该怎样做呢?
父母和孩子发生争执,是两方面都有问题,战争是两个人冲突的结构。如果其中一方退出战争,另一方就无法继续。如果父母退出了,孩子就没有了对手,没有对手或者观众,即没有人需要他击败,也没有人可以用来逞威风了。“让他的风,无帆可吹”。
父母和孩子间因为学习而常常发生冲突,父母希望孩子按照爸妈的要求完成学习任务,孩子却不愿意甚至拒绝执行,有些时候不能按时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冲突就此发生。大部分父母想强迫孩子顺从自己的意愿,体现“大家长”的威严,而孩子争执中也希望获得权力,他的行为表达了他想什么就做什么,这时候,妈妈很容易卷入这场战争。彼此双方争吵越演越烈,结果两败俱伤。
解决的办法有很多,其中一种方法就是从战争中退出。当我们发现已经卷入了“权力之争”时,急需要做的就是“停止战争”,我们可以拿着手机或其他可书记到卫生间待会,这个技巧成为“卫生间方法”。在卫生间里,可以暂时让我们撤离战场,听听音乐,浏览视频等等。实际上,逃离战场,可以让彼此放缓情绪,像消防员“灭火”一样。孩子也因为没有了对手,发现争执失去了意义。也会慢慢思考应该怎么做。
我和大宝之间的争执,以我主动撤出为转折点。在我准备晚饭时,他态度平和了很多,主动帮我“下楼打水”,晚饭后按时在规定时间完成小测试。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都要经历哼哼唧唧哭泣的阶段,父母该怎样应对呢?用“糖果”哄孩子?打屁股吗?一个方法是利用孩子喜欢的事情(听故事)转移注意力,另一个办法就是退出战争。父母在忍受孩子哼哼唧唧时很容易失去耐心,所以,此时需要快速退出战争,让自己情绪冷静下来。一般情况,孩子会很快改变说话的腔调,不在哼哼唧唧了。
我们说的“退出战争”的关键点,并不是抛弃孩子。我们心里仍然有对孩子的爱,有亲情和友善。冲突时退出,是在帮助我们维护和孩子的感情。当我们和孩子间发生争吵时,双方都不会觉得有“爱”,可能还有“讨厌”。例如,我们常想“真想不要你了!”等。孩子也会想“我怎么有这样的妈妈啊!”。当我们巧妙的退出时,会发现孩子会给我们一个惊喜。因为孩子需要归属感,当孩子发现战争中只有自己时,他会感到不安或者迷惑,而不再继续生气和愤怒。很快,会改变自己的行为。如果在家里形成这样的习惯,孩子就能感受到界限。以后再出现类似的争吵时,当妈妈退出战争时,孩子会很快改变行为。
我们成功的“退出战争”后,接下来可以引导孩子合作,采取恰当的方法引导孩子朝着我们“需要”的方向发展。孩子会逐渐发现在合作能得到更多,因为孩子得到了父母的真正的尊重,真正的爱。强调的是,我们希望孩子朝好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先有“引导他改变”的态度,而不是“强迫他改变”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