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待的假期,什么事情也不做,犒赏自己一个读书的悠闲时光。把蒋勋老师的说红楼梦系列以及詹丹老师的《重复红楼梦》读完。
重新读《红楼梦》,与曾经自己读的体悟又发生了变化,甚至于曾经觉得它讲述了太多的琐事和情感,没有那么大气,不那么喜欢。而当走到了如今,我觉得它变成了生命里的一部佛经,让我看到世间百态,却也告诉你要学会慈悲。慈悲不是天生的,慈悲是看过生命不同的形式的受苦之后真正生长出来的同情与原谅。也对宝玉有了更多的喜爱和共鸣。
以下为读书时的一些勾画记录
《红楼梦》的作者,没有嘲笑,只有悲悯;没有不喜欢,只有包容。作者引领我们去看各种不同形式的生命——高贵的、卑贱的、残酷的、富有的、贫穷的、美的、丑的。它不是一部伟人传记,只是“一部人的传记”。一个人生命里最真实的部分,集中体现在那些用橡皮擦擦不掉的记忆里。作者最尊重、敬佩的人,有时候不一定是宝钗、黛玉这些小姐,而是鸳鸯、平儿这些丫头,他认为最优良的品质都在这些人身上。
《红楼梦》多读几次,回到现实的人生,看到身边的亲人朋友,原来也都在《红楼梦》中,每个人背负着自己的宿命,走向自己的命运,或许我们会有一种真正的同情,也不再会随便说:喜欢什么人,或不喜欢什么人。
《红楼梦》与其他文学作品不一样的地方在于,作者既看透了人世,又有一种对真情的坚守与把握。除了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其实这部小说有很多的表现向度,包含了一群年轻人曾经有过的纯洁而不被污染的梦想。
宝玉披着大红猩猩毡跪在雪地里,给他父亲磕了三个头后出家了,意思是说我不配做你的儿子,因为我没法承担你赋予我的重责大任。我自己读《红楼梦》时最大的感动是,其实每个人的内心都有一个部分曾经抗拒过父辈(或者师长)强加给我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使命,为什么我们要这么沉重地去背负它?为什么不能率性地活出自己?以这样的立场来看待宝玉的所作所为,你会有更多的宽容和体贴。
薛宝钗跟黛玉始终处在一种孤独里不同,宝钗在最悲哀的时候,也要尽量把事情处理好。她从来不情绪化,喜欢按部就班地处理事情。一个是儒家一个是老庄的。黛玉比较重视心灵的感受,而宝钗则比较侧重大脑的思维。
我想宝玉一定觉得好幸福,湘云帮他拿着壶,黛玉帮他拿着杯子。生命里面的幸福大低就是如此,因为你跟最精彩的人在一起,而且没有任何世故跟心机,就是一派天真烂漫。
三个谜语让我们看到了三种完全不同的生命形式:那个被风雨摇动,可是不发出自己声音的宝钗;那个“天上人间两渺茫”,知道人生的巨大本质的宝玉;以及保有自己生命的笃定,根本早就看透了时间幻化的黛玉。
《红楼梦》之伟大不仅于此,它是一部可以一读再读的书籍。而我们的人生也是在一次次的体悟中,不断调整不断试错,不断跌倒不断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