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知名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这就是著名的、备受年轻人推崇的“一万小时定律”。
按照这个定律,如果每天工作八个小时,一周工作五天,那么成为一个领域的专家至少需要五年。
对这个很多人都援引而自我激励的一万小时理论,我们的专栏作者海松却持有不同看法,他认为,一万小时定律是一个错误认知。“我不打算挑战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万小时理论,但我认为它对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效率实在太低了。要适应现代竞争,你必须得掌握一套更有效的转化工具。”
“作为一个天生记忆力较差,智力平庸,但拥有四个不同领域学位的人,我将提出1000小时学习理论。”
没错,少一个零!
作者|Dr. 海松,作家,学者,财经记者圈专栏作者
总是有人不加思考的认为性格决定命运。对于这种谬论实在懒得批判,同样的成就可能是性格完全相反的两个人都能到达的,这样的例子举不胜数。用性格来解释人成功或者优秀的原因,跟星座算命一样,是一种认知上的懒惰。
鸡汤界喜欢炒作各种心理学概念,一会讲情商决定一切,一会讲智商决定一切,最近又开始讲坚毅决定一切,但都离本质很远。以坚毅为例,有的人可能表现为坚毅,有的人则会表现为固执,同样的本性产生不同的性格表现,其根本原因是思维水平的差异。思维是一个转化器,会将你的本性转化成相应的品格。
如果非要使用鸡汤式的励志语言,我宁可说系统性思维水平决定人的命运!而性格往往是思维能力在复杂环境下的一种综合表现。如果不去提高思维能力,那么改变性格就成了无源之水,天方夜谭。一旦你洞察到了系统性思维的秘密,那么性格本身也就成了可以被运用的工具。
这是我首先要澄清的一个观点:性格不是你的本质,它是一个可以被你利用的工具。建立系统性思维的一个副作用就是你的性格也会随之发生显著的变化。
你的瓶颈多年之前就已形成了
我们早就注意到了一个现象:90%的人在学校毕业之后只是在机械的重复简单劳动,表面上看正在成为熟手,但实际上并没有本质长进,时间的价值被白白浪费。
你或许认为这是因为运气不好或者选择不好,突然出现了难以逾越的人生瓶颈。
大量的心灵鸡汤都是围绕着这个问题展开的。他们或者用温暖的隐喻抚慰你面对现状,或者用亢奋的词汇激励你勇于改变。但却没有人诚实的告诉你:这个瓶颈不是最近几年突然出现的,在更早的时间里,甚至中学和大学期间,这个瓶颈已经开始形成了。这就好比早期的癌症一样,你只是并不知情而已。
这个瓶颈简单来说便是:你并没有在相应的阶段发展出所需要的思维能力,尤其是迟迟不能建立良好的系统思维能力。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通过专业训练来培养系统思维能力的最后机会,但是很多人依然错过了,从此走上职业岗位,再也没有机会进行系统的思维培训。
职业测评与心理测试是反人性的
错过了大学阶段的最后机会,大部分人又马上落入了职业发展的陷阱里。其中一个普遍的错误是迷信职业测评和心理测试,并形成很强的自我暗示。
许多人都做过各式各样的职业能力测评或者心理测试,但这些东西对大部分人的发展一点好处都没有,你甚至会有厌恶感!
因为它们是反人性的!
一个人明明还很年轻,想要不断改进自己,全面发展,成为更优秀的人,而HR却跟ta说:根据测评结果,你就是这样的人,你应该做这方面的工作。
这种语气让人作呕。
那些冠冕堂皇的职业测评,都是为资本家服务的,把人当成一个特定的资源进行配置。但我们之所以称为人,是因为我们会学习,会改进,会完善,一切都是会变的。
但遗憾的是,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意识到这一点并有机会得到全面发展。相反,他们的思维能力得不到充分的训练,变成固化的大脑,加上各种自我暗示,最终形成了单薄的性格特征,无法适应更加复杂的竞争环境。本质上,思维能力不足影响了性格的形成,反过来性格又阻碍了思维能力的培养,这是一个必须要打破的恶性循环。
标准化教育让弱者更弱
在《数百位名校毕业生的职场警示:平庸与优秀究竟差在哪里》中,我首次提出了隐形能力值的概念,这基于大量样本的长期观察。我希望回答一个问题:在标准化的考试和学校教育环境下,为何人与人的发展曲线呈现出大量的不确定性,为何有人可以后来居上,有人却掉队?
是因为存在好性格与坏性格的差异么?是因为家长努力程度不够么?是因为老师在教学资源分配上存在不公正么?这些角度都不能很好的解释上面的现象。
因此最终我提出了隐形能力值的概念。
先讲个听起来好笑,但发人深省的例子。一个朋友问我他的孩子在家里不好好做功课,总是想睡觉,应该怎样去激励?
正好那时我家里暖气有点问题,便随口问了一句:家里供暖怎么样?朋友说:家里是部委家属楼,供暖非常充足,甚至能达到25度。
我听完之后立刻顿悟:所谓嗜睡并不是因为懒惰,而是因为室温太高了,又吃的太多了。有研究表明人思维能力最活跃的环境温度是18度左右,而这家人吃的又格外过剩,所谓饱暖思淫欲,自然就没办法集中精力学习了。
于是我告诉他:家里开下窗,温度降下来,吃东西控制下别太饱,不会缺营养的。效果果然好了很多。
如果不是这样一次意外的联想,我这个朋友永远也不会明白究竟发生了什么,他一定会以为自己的孩子天性懒惰。
许多例子表明,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大量被忽视的因素影响了教育投入产出效率。这些父母以及当事人自己,都缺乏一个科学系统的行为观测系统,因而出现了理解偏差。他们常常感到不知所措,恐慌性的将家庭教育推给学校,催生了学区房经济。而学校是标准化教育,不可能针对每个人进行全面的观测,这又进一步忽视了这些隐形能力的培养。
而更深远的影响是,在激烈的教育竞赛下,学生会本能的掩饰自身的弱点,强化自己的优势,这进一步导致了大量隐形能力值得不到提高。当走向社会之后需要这些隐形能力值发挥作用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那些原本优秀的人突然变得不那么具有竞争力了,并表现出很弱的适应能力。
因此隐形能力值所关注的是行为系统的优化,其前提是建立一套观测系统。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要把人训练成完美的机器,而是希望提示你存在哪些行为系统的不足,可以有选择的去改变。
你必须1000小时内成为专家
还有一个常见的错误认知则是关于一万小时理论。
很多人会用一万小时理论来激励自己。我不打算挑战统计学意义上的一万小时理论,但我认为它对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效率实在太低了。要适应现代竞争,你必须得掌握一套更有效的转化工具。
作为一个天生记忆力较差,智力平庸,但拥有四个不同领域学位的人,我将提出1000小时学习理论。
没错,少一个零。
我认为1000小时足以让你在大多数全新的领域达到相当的专业水平,支撑你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知识本身并不稀缺,稀缺的是对知识的转化能力而不是记忆力。正是因为从小记忆力较差,我本人也受益于不依赖于记忆力的学习方式。而幸运的是,这不是个例。越是较早脱离依赖记忆力学习模式的人,在以后的发展中会具有越来越强的系统性思维能力。
那些学习困难户,往往并不是天资不好或者生性懒惰,而是因为依靠记忆力的学习模式让他们感到无趣和吃力,进而产生了厌恶情绪。
1000小时学习理论之所以能够发挥作用,是因为更加关注转化效率的提高。我会全面的从听说读写等方面分析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什么效率很低,以及如何进行改善。最终的目标是让你能够很快具备4-5个领域的专业水平,从而突破职业发展中的专业瓶颈。当然这一方法对于中小学教育同样具有建设性。
请重视价值观的强大力量
与那些仅仅关注逻辑思维训练的理论不同,在我所定义的系统性思维中,价值观是一个相当重要的部分。但为了避免陷入到哲学或者道德准则的争辩中,我所谓的价值观更侧重于方法论的范畴,它代表了你认识世界,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
价值观之所以重要是因为我们会面临大量不确定性的信息。而普通人总是会倾向于回避不确定性,寻找安全区域,例如直接无视不确定性的存在,或者用主观经验进行狭隘的理解。人们之所以恐惧不确定性是因为他们没有发展出一套好的方法论体系。他们害怕风险,也因此失去了训练系统性思维的机会。
真正决定思维水平差异的就是对不确定性的处理能力。因为大多数时候人必须要在有限的时间和有限的信息下快速做出决定,其中相当程度上不是依赖逻辑推理,而是直觉。
对直觉的训练是系统性思维的最高境界,它必须依赖于一个开放、灵活但又稳定的价值观系统。
构建价值观系统本质上就是建立一个处理不确定性信息的方法论,只有经过大量的训练才能形成一个好的直觉系统。
在谈论价值观系统的时候,我会尽量不去采用指向性过强的语言,以免各位对号入座,也不会讨论一些没有营养的话题。例如曾经有粉丝建议不要跟风讨论明星出轨这类话题。我觉得ta说的很对,便承诺再也不会写此类文章。
同时我会通过一些案例的分析来展示价值观系统在应对未知问题时的强大力量。
最终我计划经过大约一年的时间完成整个系统性思维的大部分阐述,其中包括上面提到的结构性思维,行为系统和价值观系统等一些要素的构建,以及与各位在互动中产生的新发现。
交代一下,我崇尚的文风是不纠结,不矫情,不玩文字游戏,用少量的语言传递最直接的信息,这对节约各位的时间非常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