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学生问我,跟环境产生冲突时怎么办?这一章的“大制不割”刚好能回答这个问题。如果你觉得环境不如意,就要“知其雄,守其雌”“知其白,守其黑”“知其荣,守其辱”,让自己像天下谿”一样,虚怀若谷,容许生命中出现一些暂时不合心意的事,让一切都成为你完善人格的道具,追求“常德不离”“常德不忒”“复归于婴儿”“复归于无极”“复归于朴”“为天下式这就是“大制不割”——当你有了一个大的目标时,人生中的每一刻都不是割裂的,都跟你的“大制”密切相关,都在作用于你的“大制”。所以,不要计较一时一地,不要局部地、孤立地衡量得失,不要只关注眼前。记住,人生是一个整体,家庭是一个整体,国家也是一个整体。
遇到不顺心的事,就温习一下这一章的内容,很多事也就懂得如何处理和面对了。一些有智慧的朋友如果能背会《道德经》的五千言,一生更是会受用无穷。最大的受用,就是无论世界如何变幻,你都能活得非常开心自在。这一点听起来很简单,但恰好是最难的,很多人一辈子都办不到。
《道德经》追求的成功不是赚很多钱,所以它不一定会让你拥有几个亿的身家。当然,信奉《道德经》和老子智慧的人,也有成了亿万富翁的,但它不是老子的追求。老子跟我一样,也觉得钱就是用来花的,够花就行,不用太多。庄子也不愿把生命用在挣钱上面,甚至不想用生命来当官。楚威王派人带厚礼请他当相国——相当于我们国家的总理——他也不去,宁愿一边唱歌一边开开心心地编草鞋,编上几双草鞋,卖个几文钱,能填饱肚子就够了。他当过一个管漆园的小官,但没干多久就辞了。他就是这样。
不过,我不是叫你不要当官,你能当官也很好,当了官多为老百姓做点事,就更好了。但庄子不当,他觉得当官没有意义,他更愿意逍遥自在地活着。而且,庄子如果当了官,就写不出《庄子》这样的著作了,一来选择和心境都变了,二来没时间。这对中国文化来说,将会是多大的损失啊。所以,庄子还是不当官更好。我也不当官,把生命用在写一些值得写的书上面。
同样道理,如果汉武帝重用司马迁,封他做相国,会怎么样?他活着时会风光很多,也不会遭到宫刑,但他肯定写不出《史记》。很多被汉武帝重用的人都死了,不是被杀就是自杀,历史上很多能够善终的丞相,也不过是年老后还乡,悄悄死掉而已。比较好的人,在位时做了一些对老百姓有好处的事情,这样也行,但很多人死了就死了,只剩下一具没有名字的骨头。而司马迁固然遭到了无妄之灾,却也留下了不朽的《史记》,鲁迅誉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你说是掌握生杀大权的汉武帝影响大,还是留下《史记》的司马迁影响大?肯定是司马迁。因为,汉武帝一死,权力和影响力也就消失了,但《史记》千年后仍在被后人研读。这也是“大制不割”——为了达成一个大的愿望,哪怕中间遭遇一些灾映,也不会计较,反而会甘心承受。也只有这种大格局的人,才能写出《史记》这样的著作。按老祖宗的标准,司马迁是用男人的尊严换来了另一种永恒。
——选自《老子的心事第贰辑》雪漠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