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二十四史之一,最初称为《太史公书》或《太史公记》、《太史记》,是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马迁开始了《太史公书》即后来被称为《史记》的史书创作。该著作前后经历了14年,才得以完成。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比《淮南子》多三十九万五千余字,比《吕氏春秋》多二十八万八千余字。《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
史记对后代历史影响久远,司马迁为此书耗尽了心血。
这本书里讲了各种英雄,君王,诸侯,公子,还包含了中国从黄帝到汉武帝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共一百三十篇“本纪”就是帝王的传记、“书”记载历代朝章国典、“世家”记载诸侯王国之事、“列传”记载帝王、诸侯以外的各种历史人物。
里面的人或多或少都会让我产生一种感悟,在孙膑被人暗算斩去手足,我的内心对他存在这怜悯与不甘。而对庞涓则是气愤,心里暗骂他是个小人。
对于魏公子则是发自内心的钦佩。
对商鞅则是惋惜,也恨他自己变法的坚决,不会变通。
赞叹范蠡的聪明,对国君的心思牢牢掌握在手中,到哪都能看出自己的一片天地。这样的范蠡怎能不佩服呢?
勾践,忍辱负重,不会因为一次失败就放弃,但可以与之共患难,但不能与之共享乐
勾践,也是我最喜欢的人物,他在失败时并没有为此而放弃,而是继续前行,为了他的国家,在失败的几年后,他与贫民百姓没有什么两样,餐里也没有肉,之后便一举击败的吴国。证明了他可以正确的审视自身的错误,来获取成功。
当然,史记中有着司马迁自己的感受,对某个任务的理解可能只是司马迁想要达到的效果。
所以,我们不能只从一个方面来评判,而是要参考更多的书籍。从多方面客观的来评价。
这就对我对史记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