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说,疯狂的定义,就是用相同的方式做同样的事情,却期待不同的结果出现。就拿学习这件事来说,现代人,几乎没有人能忽视学习的重要性,但是真正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并能够身体力行,持之以恒达到目标的,却也是不多。很多人,还是在焦虑-学习-更焦虑-继续学习的圈子中不能自拔。究其原因,很多是因为没有走出“舒适区”。
什么是“舒适区”?舒适区的本质:在面对环境中出现困难后的,已经熟悉的应对方式。其中包括行为的应对方式,还有情绪的应对方式。需要破解的误区,第一,所谓舒适区,却不一定单单指知我感觉舒服的情景或者状态-比如,遇到困难后的逃避或者退缩,如果已经成为一种行为惯性,那么也属于舒适区;肖申克的救赎中,环境并不舒适监狱对于生活在其中已经五十年的“犯人老布“”,就是舒适区,离开监狱后的老布,为了无法适应走出舒适区的痛苦,不惜自杀;误区二,产生舒适区,不仅仅指对熟悉的环境,更多的是指“头脑”中思想,是指我们与环境的互动方式,应对方式。
如何走出舒适区?通过两种改变,分别是情绪应对方式和行为的应对方式。那么如何改变如改变情绪应对机制呢?需要弃固有的适应机制(心理舒适区),找出心理真实的爱与恨,真是的渴望与内心的畏惧。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看清自我的内心,哈佛大学凯恩教授发明了一个工具——心理免疫X片。心理免疫其实类似身体免疫系统,针对外界环境中的困难,心理也会有免疫系统,排斥新的行为,保持心理结构的平衡(维持控制感)
心理免疫X片是什么?本质:焦虑控制系统,维持心理平衡;表现:尝试新行为,免疫系统产生焦虑,大象把我们带回舒适区;原理就是,心理免疫系统,为了避免焦虑,会阻碍新行为的产生,让我们走不出心理舒适区。心理免疫X片是怎么做的?第一步:找出希望改变的行为目标:这个目标一定是行为的目标;第二部,现实中与目标行为相反的行为:第三步:相反行为带来的好处(正强化):或者不做相反行为的坏处(负强化);第四步:行为背后的假设,或者内心的恐惧。
用这个工具进行反思,比如为什么我明明知道学习应该通过输出而强化输入,但是还是输出不够?第一步,希望改变的行为目标:在学习中加强输入,比如写文章,讲给别人听;第二步,现实中与目标行为相反的行为:还是输入的比例大大超过输出,能够学习的时间80%的比例在听课,看书,只有20%的时间在做输出;第三步,相反行为带来的好处(正强化):输入比较轻松,比如看书,比如听课,都感觉很努力很付出,而且与听懂看懂了,心理感觉有很多收获;第四步,行为背后的假设:只要把时间用于听课,看书,就等于学习了,听懂了,就等于学到了。
总结,通过用自我的心理免疫X片分析,找到了我学习方面“输出”不够这个行为背后的心理假设。而且,只要找到就会发现,这个假设是不成立的,因此,头脑中理解是一回事,心理认同是另外一回事,只有从心理真正认同,才会从行为发生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