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孩子未来的模样,孩子身上有你的影子.
孩子最害怕的东西,就是你内心一直不敢面对的恐惧!
阿莫纳什维利说:“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谁就愿意从事教育工作,而谁爱儿童的叽叽喳喳声已经爱的入迷,谁就能获得职业幸福”。有爱必有恨,叽叽喳喳的对面就住着安安静静,而叽叽喳喳就伴随着纪律,很多时候,我们的恐惧就是在儿童纪律上,最不爱上课的时候叽叽喳喳,最不爱随时在耳边吵吵闹闹,很多时候,我们在纪律上做的更多的是用成人化思维去压制顽皮,而不是去改造它;而孩子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就是:顽皮伪装——上课时规规矩矩,下课时“原形毕露”。因为他们想用叽叽喳喳告诉老师“我们生来是善良的孩子,请不要把我们当做凶恶的孩子!
我们缺少智慧,从规则上讲是没有错的,但是从学生的成长上讲,我们都偏离了正确的轨道。我们信心满满,合力做出了一场看似那么公正其实错的离谱的裁决。
或许我们偏离的轨道在于:我们以为懂孩子,孩子在这个时候最需要“学习”,学习并没有错,可是我们缺少了教育的人道主义,缺少了教育教学艺术。因为我们恐惧,所以我们必须有强有力的“武器”包装自己,可是越不愿意让孩子知道我们的恐惧,就越容易暴露。最后在孩子面前就显得无能为力。我们的职业幸福感或许就是在这一个过程中慢慢消失。
在《孩子们,你们好》中学习到:真正的完美的教育是一场音乐表演艺术,孩子需要老师们无微不至、体贴入微的关爱,老师最渴望获得孩子们的理解,而我们在这途中,首要做的就是建立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师生之间的合作和谐关系,而不是师生对立冲突关系,没有了恐惧存在的关系环境,孩子们后续的“动机—关系”体系才可以稳定的建立。
稳定的关系建立,老师迫切的需要孩子们能够学会“吃奶”,我们同样以成人的思维在前进,以我们成人化的思维在告诉们孩子:学习很重要!知识就是力量!在书中说到:“只有把自己当做儿童,才能帮助儿童成为成人;只有把儿童的生活看做是自己童年的重现,才能使自己日益完善起来”,而这一思想就贯穿着阿莫纳什维利教学教育的始终。
以儿童思维以儿童的眼睛看待着我们的每一堂课,我们的课堂是会赶走睡神,还是会招来睡神,“儿童老师”会给我们最完美的回答。
我们恐惧孩子“不会学习”,所以我们不论以什么方式一定要让孩子们“必须会学习”,这就存在师生双方知识交换是主动过程还是被动过程;被动过程就是灌输式的学习,孩子的身心发展特点被忽略;主动过程就是考虑孩子身心发展特点,设置适合他们发展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以丰富的教学艺术形式开展学习活动。主动与被动的区别就在于学生“要学习”和学生“会学习”两种层次上:“要学习”是使学生酷爱学习,有旺盛的求知欲,形成内在的学习动机,属于工匠艺术层面;而“会学习”讲的是技术方法层面的东西,属于技术层面。而这一难题的解决又跟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相辅相成。当然,要做到学生“要学习”,又对我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我得到此果,必须中此因。这就是教师“工匠精神”的修炼。
阿莫纳什维利的教育思想精髓在于人道主义,符合当今社会潮流积极心理学的发展,它倡导心理学的积极取向,注重人的积极心理品质,而不是关注点在心理疾病、心理问题基础上,这就跟我们指明了现阶段我们存在的最大问题:关注在问题上,所以体会不到职业幸福。所以,我们一直不敢面对的恐惧也就是孩子们的恐惧:孩子恐惧老师的斥责,老师恐惧孩子们的问题、顽皮。
倪老师曾经这样建议我:“我们应该用外化的方式和我们内心深处的恐惧对话,看看它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实际意义,看怎么找到办法与它和谐相处。”这才是解决我们和孩子之间问题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