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家界旅游研究院院长田贵君谈边城之争
“边城”已经从一部中篇小说的篇名,升华成为一个“湘西旅游”概念。是湘西旅游吸引力的概括。《边城》写的是茶峒,但其创作之源不一定局限于茶峒。现实中的茶峒不等于文学作品中的“边城”。今天讨论的“边城”,内涵已不只是“边境或边界上的城镇”,它
已经成为湘西的缩影,成为一个表达湘西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的概念。其外延已经不只是茶峒,也不只是凤凰。
如果非要就文学而言,古代因为河流经济而形成的湘西的若干城镇,都可以在边城小说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今天的边城之争实际是
旅游经济人之间的利益之争,都故意混淆了文学作品中的边城和词典中的边城的概念。这个争论,其实已与地名学和文学没有多少关系。
茶峒与凤凰都自称自己才是正宗的边城,其实不是地名之争,先前谁也不叫边城,因为边城本来就不是某一个城镇的专属名称,所以
无需争。
这也不是文学之争,因为作者在他的文学作品中已有明确交待,所以
不用争。
为什么还要争?这是因为,在一个单元性旅游经济区内,
都想利用名人名著打“边城”牌争市场。
边城作为一个名词,其使用权并不具有唯一性。
茶峒可以自称边城,因为沈从文笔下的边城故事发生地,他写的就是茶峒。但是,茶峒的历史文脉、更多的仍然蕴含于茶峒这个概念之中。我倒是认为:沈从文只是
截取了湘西历史的一个断面,提炼出湘西的一些文化记忆,将之放入了一个命名为“边城”的文件夹而已。
凤凰也一样,你可以因打造旅游产品的需要,以再现沈从文描述的历史断面和文化记忆的方式,丰富凤凰旅游的文化内涵,这等于是给自己加了一顶被沈从文赋予了美的内涵的桂冠。况且,凤凰是沈从文的故乡,谁又能说《边城》这部文学作品中,没有他故乡的影子?但是,能完全承载凤凰的历史文化内涵的主要载体,还是凤凰。“边城”对于凤凰来说,只是一张还不错的新名片。
对旅游开发而言,吸引力比历史真实性更重要。
史学研究要的是历史真相,旅游开发要的是吸引力。
沈从文笔下的湘西,其山水自然、人文风情,都具有旅游吸引力。文章里写的是茶峒,但篇名是《边城》。这老先生够牛的,无意间就给我们埋下了这么个伏笔。
我们应该承认,边城从来就不是一个具有
唯一特指性
的地名,位于边境边界上的城镇,都可称之为边城。
今天说边城,其实已经是在说旅游产品。
因为《边城》,湘西在外人眼里,已不是“南蛮荒服之地,九州之外圣人听其自然的地方”,也不是“出土匪的地方”。
文章传递出的信息是:美丽的山水、纯朴的民风。
边城的内涵,经沈老先生一折腾,已不止是边境上边界上的城镇这么简单,它已经有了自然美、人文美的新内涵。而在它具有这个新内涵的同时,它的外延也就更不是只指茶峒或者凤凰。都自称边城,也都没错。一个文学作品中的概念,搞旅游的张三李四都拿来一用,无可厚非。但自称是否得当、是否成功,还要看自身内涵的挖掘提炼,产品形象的策划创意。
旅游可以传承文化也可以扭曲或毁灭文化。
当人们把沈从文笔下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性美的边城概念商品化时,我们已不难想象边城从骨子里还是不是文学作品中的边城,也不难想象这个概念还是不是沈从文当初的那个原始创作源地。
所以我又认为:谁也不可能也不应该还是沈从文笔下的那个边城。都不过是经策划人和投资人再创作或正在创作的旅游产品。无论茶峒或凤凰,都只能是被打上烙印,刺配“旅游”的“英雄好汉”而已。
我还认为:
利用文学名著的影响力,提升旅游吸引力,没有错。但不必要跟着文艺作品而改名换姓。王村改芙蓉镇,乾坤柱改哈里路亚山,也许收获了一时的快感,长远看,就不一定是好事。
“边城”已经升华成为一个“湘西旅游”概念。是湘西旅游吸引力的概括。
摘自沱江论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