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两天,以学生的身份,上了一节课,这一节课,让我大开眼界,让我知道一个真正的好的语文老师,究竟是什么样的?从而给我以后的教学与教育,带来一些启发,从而让我做出一些改变。
我听课的周老师,是西安名校中学退休老教师,适中的身材,体现出她良好的修养,深邃而温和的眼神,透出她的善解人意的穿透力。
开课前,周老师用秀美的粉笔字,出了这么三句话:相由心生而生;阅读改变人的相貌;40岁以前,相貌是爹妈给的。40岁以后,相貌是自己给的。其实周老师讲到这里的时候,我就在想,我与周老师,就是因为这个“相”字而相识的,多年的打磨与积淀,形成了很多共同的东西,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同频共振。
由这个“相”字,周老师讲到,一个人的风度与气质,都可以通过阅读去实现,这是一个看得见的阅读的好处,周老师让学生把这三句话写在课本的封面,虽然不是什么豪言壮语,也不能令人振聋发聩,但是却如涓涓细流,深入孩子们的心底。
接着,周老师用了一种很好的方式,就是训练学生的听,她给学生念一个故事,大概200字,念三遍之后,让学生开始默写,这一招太厉害了,我在心里暗自叫好:首先,通过听三遍就让默写的方式,可以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因为如果学生想要写出来,他们就必须得认真;其次,扩充孩子们的阅读量,增加他们的人文素养,因为周老师讲的这个故事,富有哲理,并且能引用到很多个方面,可以作为孩子写作文的素材;最后,可以启迪孩子的心灵,让他们受到美的感染,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
孩子们在默写的时候,我过去看了一下,有一半多的学生,不能完整写出那段话,甚至有的学生写的很混乱,写的比较完整的,不到1/3的学生,这就是我们学生的基础,我也能预料到是这样的结果,因为是一种普遍现象,他们平时根本就没有养成细心听讲与做题的习惯。
接下来,周老师辅导学生们读《春夜喜雨》这首诗,虽然我们平时课堂上也提倡读,但是像周老师这样引导学生的,还真是不多。周老师先让学生自读,发现读得好的,请到台前读,有一个要求,没因为读的同学,都要先向同学深深地鞠一躬,然后再开始读,这样,不仅是一种礼仪,而且台下的同学,也能体会到被尊重,两个同学读下来,再加上周老师的引读,学生们的读的能力得到提高,并且通过学生真正的用心读,学生养成真正用心读的习惯。
最令我佩服不已的,是周老师的一种独特的训练方法,周老师给学生讲解《曾子杀猪》,她先给学生逐字逐句讲解了这个文言文的意思,讲的非常细致,讲完之后,让学生根据这篇短文,自己做编剧,创设一个场景,曾子家门口,应该是一颗什么树?周老师给出的选择是:榆树、槐树、皂荚树,最后同学们选择的是皂荚树。在这里,周老师给同学们讲了前槐后榆的说法,关于曾子家门口的朝向,周老师让同学们选择,最后确定为朝南。然后是曾子的家里,是茅草屋还是木房子,或者是瓦房,同学们说茅草屋,然后还有猪圈……讲到此处,就连我也被深深的吸引了,我进入到周老师创设的情境中,感受到是一种久违了的放松。
下课后,我的心情很激动,我对周老师说,这节课我的收获太大了,周老师温和又严谨的态度,对学生循循善诱的引导,对学生的尊重与理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高,提高的不仅是他们对知识的掌握,更有对语文素养的培养,学生在这种不知不觉的被吸引中,有了对真正生活的一种认识,心里有了自己的一个世界,对于事件有了自己的看法,这样的收获,真的是一笔无形的财富。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我算是一个差不多的老师,但是和周老师相比,我看到了差距,不仅有知识上的差距,还有方法与引导上的差距,所以这节课,我收获的太多。
从周老师身上,我看到了一个好老师真正的样子,让我领略了教学的真正魅力,让我对教育与教学,有了一个真正的认识,教学之路漫漫,吾将上下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