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 质 /鲁先圣
常常想到潜质这个词。
当走过了大半人生路程、有了丰富的人生阅历之后,我们会发现,其实我们自己很多做事的能力、忍受苦难和屈辱的耐力、处于灾难时的精神意志,是连自己也不敢想象的。
事情过后,甚至才会有很多的后怕,自己当初竟然陷于那样恶劣危难的处境,一旦挺不住就会万劫不复,可是,自己却幸运地坚持住并挺过来了。
还有,做一件后来想几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自己就凭着一己之力,竟然很圆满地完成了。
其实,道理是很简单的。有一句话:困难没有你想象的那样大。还有一句话:你的潜力,只有做了之后你才能知道。
我常常想,那些伟大杰出的人物,都是这样的一些人:临危不惧,意志坚韧,相信自己,他们一旦选定了目标,就一往无前,把自己的潜质都挖掘出来了,所有的困难,都被自信踩在了脚下。
我想,古人是早就发现了这个秘密的,所以有“置之死地而后生”、“大难不死,必有后福”的断语。而司马迁先生《报任安书》 中的“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正是对一个人潜质的最精彩的描述。
人的适应环境的能力和忍耐苦难的力量是异常惊人的,一旦把自己置于那样的处境,爆发出来的力量,不可限量。
所有没有成功的人,也就很容易找到答案:怀疑自己的能力,犹豫不决,畏惧困难。一句话,是自己把自己吓倒了。
每一个人,都有不可预料的潜质,它隐藏在生命最深的地方,只有当生命几乎就要陷于绝境之时,它才会被激活、被唤醒,然后爆发出不可遏制的能量。
在生活中,有很多人常常遇到这样的情况,多年不见,当初的同学、同事甚至是儿时的玩伴,人家已经功成名就,而自己依然故我。面临此境,自己大发人生感慨:他怎么取得了这样的成就?想当初,他各方面都不如我啊!
很简单,人家一定是把自己的潜质都发掘出来了,而你却相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