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写完了之后,却不知道该从何处下笔了。细想一下生活中似乎有太多对孩子凶巴巴的案例。自己也标榜作为新时代的八零后妈妈,立志要做一个开明,有爱,能理解孩子的好妈妈。
可是当真正遇到问题的时候,面对那个时不时顽固,耍赖,不听话的孩子,我们不再像父母辈的家长那样轻易的责打孩子,但是语言暴力仍旧轻而易举的成为了解决冲突的方法。
例如,孩子的作业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字迹潦草,不吃蔬菜或荤菜,不好好吃饭,不好好穿衣,早起上学拖拉,见到人不喊人,不肯好好自己阅读,在大街上因为不肯给他买东西而赖着不走,晚上一直拖拖拉拉就是不肯睡觉。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这些问题太常见了,每个孩子或多或少的都有这样那样的小问题。这些问题在每一代孩子的身上都存在。
想象你在多次刻意压制住自己的脾气,耐心劝导仍旧不见成效的时候,是不是会在某个临界点声音分贝越来越高,手上比划的动作越来越具有侵略性。
最后的结果不是孩子的哭声,就是孩子委屈的服从了你的指示和要求。看着孩子终于能够乖乖听话,默默的有种:熊孩子,我还治不了你。但是转过头,看着孩子眼泪汪汪的大眼睛,你是不是突然又感到心疼?晚上睡觉的时候,看着孩子沉睡的面庞,你是不是对之前的行为又有些后悔?
常常问孩子:宝贝,你感觉你每天开心吗?
答:不开心。
问:为什么呀?
答:因为我每天都要被你说。
问:那你每天都犯同样的错误,没有改正,我肯定要说你啊。
答:那你能不能好好点说,不要每次那么大声,那么凶。
问:那你觉得我回家你没有及时完成作业,我该怎么说呢?
答:我知道我应该每天回家先把作业做好再玩,可是有的时候就是有点太想玩了,但是你如果好好点和我说,我肯定会好好写的。你也不要每次一看到我没写就说你怎么又没写作业,这样我感觉不好。我举个例子给你听,如果爸爸做一份工作,奶奶每天都说他这也不好那也不好,那你想爸爸是不是会有可能不想做这个工作了。
呵呵。。这是个9岁的孩子,在和妈妈打羽毛球的时候的对话。孩子是天生的谈判家,也是天生的哲学家。短短一席话,有理有据,且入情入理。谁说孩子小不懂事的?依我看来,孩子们比大人懂事理和方法的多。
妈妈,你能不能好好说话?不要总是那么凶。
每位家长都有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得愿望,但是每个孩子都有他的独特性和唯一性。如果每个人都是龙是凤,那是不是就等于没有所谓龙凤的区别了。
对于孩子,我们能够轻而易举的发脾气,是不是有一部分原因,是把他们当作了自己的所属物,当作实现自己未曾实现的梦想的载体,而非独立的个体。是不是因为他们都是那么的弱小,不足以有能力质疑和反抗我们的权威。
孩子提出了很多的问题,也曾发出过来自内心的声音,却总是因为他们的弱小,年幼,而被有意无意的忽视了。
作为家长,如何能够有话好好说?有话慢慢说?
一,认真倾听孩子的语言
当孩子对你说话的,暂时停止朋友圈的更新,关掉微博,把你的手机放下,或者停下手上正在干的活。认真的看着他的眼睛,倾听她的话语。让孩子感受到自己被重视。
当你耐心听完孩子的话语后,或许你就会了解为什么孩子今天没有按时完成作业,或许是因为他今天回来先做了阅读功课。
当耐心听完孩子的话语后,或许你就会知道孩子今天为什么衣服那么脏,或许是在学校不小心摔跤了。
认真倾听孩子,了解事情的来龙去脉之后再进行批判性的说教。
二,尊重孩子的决定
我们在对一件事情进行评论时,往往会容易以自己的标准来评断。
当孩子固执的想要买这件衣服而不肯买那件的时候,我们是否可以以孩子的喜好为优先而不是以实用性,耐脏性,或者我们以为的美观性来作为判断标准。
当孩子有一定的想法的时候,这正是他们开始想要对自己的生活有意识的进行归纳和总结的好时候。
任何人都无法单纯从别人的经验中获取自己的生活。每个人都需要自己去经历成功,失败,开心,悲伤,忧愁,喜悦等等。我们无法替任何一个人做完他一生的每个决定。每个人的人生地图都需要自己来描绘。对与错都是相对的,只要不是大是大非原则性的问题,那么且就让孩子自己选择一次买的衣服款式,选择一次自己喜爱的玩具,选择一次自己喜爱的书刊,乃至于选择一次自己喜爱的刷牙方式,又如何?!
其实,孩子的决定并不会让他与我们原本设计的轨道渐行渐远,反而有些时候孩子的决定比我们的更加具有远见。
三,以鼓励代替批评
没有人会喜欢负面的情绪,每个人都喜欢被人鼓励,称赞。而正面的评价往往会带来更加正面的连锁效应。
有时候家长用反讽的方式来对孩子的不好行为进行批判,这时候孩子变得有些迷茫,他不知道爸爸妈妈到底是说他好还是说他不好。他知道自己做错了,但是难道做错了还被表扬了?最后他弄懂了,原来这是一种嘲讽,一种比直接批评更为具有杀伤力的负面行为。
当孩子渐渐对你的嘲讽视若无睹的时候,当孩子渐渐对你的话充耳不闻的时候,或许他的内心正为了自我保护而打开了一个小的结界,以保护他的自尊心不受到伤害,同时那个小小的结界也会慢慢的变大,变厚,直到最后,这个结界变成了你们之间的永久结界,无论好与坏都不会再撼动他半分。
而常常收到鼓励的孩子,自尊心受到很多正面的引导,促使他的个性更为独立,思想更为自由,敢于发言,敢于表达内心的想法,从而显得更为自信,也更加愿意与人交流沟通。
四,孩子你慢慢来
耐心,是作为父母最需要修炼也最终的要特质。
签一个客户做一个项目需要耐心,种一株花等它花开需要耐心,看一部剧等它更新需要耐心,钓一条鱼等鱼上钩在合适的时候起竿需要耐心,烧一壶水等他冷却能喝需要耐心,生活中的每件事情似乎都缺少不了耐心,无论工作,家庭,爱情。
在这个日渐浮躁的年代,似乎有太多的事情在逐渐的消磨我们所剩无几的耐心。使我们常常在面对孩子的时候,忘记了耐心在哪里。
在他很小的时候我们似乎曾经有过耐心,不知从什么时候起,我们想要他一夜之间能够长大,能够自己穿衣吃饭,能够自己看书学习,能够自己读书睡觉,可是我们忘了他其实还只是个小孩子。我们总以为我们已经教过了,他就应该会了。
某一天,当你在某个瞬间突然发现他已经长大的时候,其实已经错过了许多能够共同编织美好回忆的瞬间。
下一次,当孩子走的慢的时候,多一点耐心,等等他,大手拉小手,一起走。
五,无条件爱他,让他依靠
生活中不乏许多讲条件的场景:例如,你把肉都吃了,就可以看一集电视。例如,你作业没写完,就不带你一起出去玩了。例如,你不听话,妈妈就不爱你了。
孩子有时会说,妈妈,你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是,我们自以为我们都全心全意的为他好,所有的决定都是以爱他为前提的。但是,那真的是无条件的吗?
久而久之,孩子也学会了交换,也学会了讨价还价。孩子在模仿能力上无人能及。
或许,下一次孩子不吃饭的时候可以说,吃饭是为了自己身体棒棒的,能够长得更高更快。以事实为依据的因果关系解释相信孩子更能建立起对行为正确性联系,而非单纯以功利性的奖励来刺激孩子的行为。
孩子是一面镜子,能够映照出我们的内心世界。我们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潜移默化的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思想。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最好的关系是互相之间能良性的影响彼此,成就彼此。孩子在渐渐长大,我们也在变得更加成熟。
愿你我都能我与孩子一同成长,进步。
以上,共勉之
2016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