诉诸权威是我们容易忽视的一大逻辑谬误,面对满天飞的专家,我们如何不被PUA,不被割韭菜呢?
我认为,先要找到自己相信专家的原因,无外乎觉得自己在相关领域经验欠缺,认知不足,或者是懒得做出选择,(这是《思考快与慢》中系统2最不可靠的地方);确实,因为权威人士也更智慧,并且有的拥有对我们的奖惩甚至生杀大权。比如我们在学校的研究生导师,比如在公司的领导。和他们对着干,不仅愚蠢,不明智,而且显得像《月亮与六便士》中的高更的原型一样,让人觉得你目空一切,冷酷无情。
但是,我们在这个世界,首先是一个自私的个体,一个商业人,要有自己的判断力,这是一种最基本的生存之道,特别是这个充斥着焦虑和恐慌的时代,不仅我们会因为自己的迷茫而乱花渐欲迷人眼,很多“专家”更会利用我们的心态而肆意使用“影响力”的工具,让我们更加的“山穷水尽疑无路”。
所以,本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的原则,我用四点来引导自己对权威的判断。
1、看专家的资历。《自私的基因》中的理查德道金斯,他作为钻研几十年的动物行为专家,他的理论的客观和权威性是毋庸置疑的;而很多人还在学习阶段,就开始传道受业解惑,还美其名曰“教学相长”,就有些不负责了。当然,纯分享类、转述类的输出另当别论,毕竟这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2、看专家论断和自己的利害关系。同样是畅销书,比尔盖茨的《气候经济与未来》,我就不能一言蔽之,因为盖茨基金会的确是个赚钱的基金会,这本书多少有“拉赞助”广而告之的嫌疑。此外,《原则》也是如此,瑞达利欧是桥水基金的创始人,所以书中的有些内容,不能不说把桥水包装的过于完美。而理查德道金斯不是商人,他是一个大学教授;还有塔勒布,他的《黑天鹅》中言论公然和金融投行争锋相对,置自己于舆论的中心,所以,我更愿意相信他们理论的学术价值。
3、看是否是他们的主观情绪作祟,是不是某种情绪的转嫁。比如抱怨、愤怒。前两天,我看到抖音上,一个专家大放厥词,说互联网的春天彻底不存在了。原因是线下企业怨声载道,淘宝、滴滴等平台抽成40%以上,国家也和西方国家一样不再扶持,未来线下商业将全面复苏。且不论人们的习惯和互联网的新趋势发展,我发现他曾是淘宝店家的身份起,就开始完全听不进去他的论断。
这就引出了第4点,这些观点是否有事实数据的支持,有大量信息的考证,且有符合逻辑的推导过程,如果没有,那就是造谣视听。观点、立场和信仰永远代替不了事实本身,实事求是是专家最需要具备的品质。
尼采:“只有当你们全部否定我的时候,我才会回到你们身边”。我以上说得这些,也只是我一个非专家的观点,不必相信,唯一要相信的是自己的判断,笛卡尔说过,我思故我在——这就是我们去学习,去反思的意义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