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没人邀请提问时也要开篇一句“泻药”;
为何结尾不用“以上”而是“就是这样”;
为什么码了很多大家看不懂的字还要坚持这样搞;
这些问题看似没有联系,但背后隐藏着一个堪比沙小的惊天大阴谋;
为什么不能好好说话沙县小吃就沙县小吃一定要说沙小?
也别百度了,我就应邀说一说,诚意满满,虽然只是有人问过我后面灵商的事儿;
先从单纯的码字说起;
码字是个很简单的创作咯,譬如公车上晃荡时,洗澡时和开一些会时,想必都会有或天马行空或草泥马奔腾式的各种想法、点子,而这些意识在脑袋里形成的时候,往往是呈点状分布的;
对于人们不去把他们梳理成面甚至体来输出的原因,我现实中问过不少人,有过这些回答:
矫情!
懒!
打字慢(其实可以归纳在上面)
装什么逼!(其实也可以归纳在上面)
而对于愿意记下来的人,大致的写作路程都可以归纳为一个模型:
流水账;
开始少量心理层面的感悟;
一边负能量,一边鸡汤,附些糖水片和美女图;
自己都看不下去自己了,才思枯竭,写来写去就那些东西;
开始阅读,收纳各式想法,打碎原有的写作套路,写出的东西成为各种中心思想离散分布的牛屎;
开始接纳系统性的,或者说相对更迎合普世原则的写作方式,但接纳不一定是内化,可能多数人在这里就停止了,另外一部分人会出于各式原因(包含为了区分于别人做差异化)的缘由,开始发展出个人很鲜明的风格和棱角;
开始从更深层次来串联这些点之间的逻辑关系,在精简的同时为这些牛屎付诸于背后的故事,但出于装逼或懒的需求,不把这些背后的故事写出来,这也就成为了所谓的“张力”;
灵商这个技能树在无意识间开启,有对象的人开始变得“浪漫”,没对象的人则叫做“瞎想”或思维跳跃;
为何没人邀请提问时也要开篇一句“泻药”;
为何结尾不用“以上”而是“就是这样”;
为什么码了很多大家看不懂的字还要坚持这样搞;
这些问题看似没有联系,但背后隐藏着一个堪比沙小的惊天大阴谋;
这样的一个模型就可以大致说明开篇的问题了,泻药其实不是说我的文字浅显易懂如用了开塞露一般能顺滑的引导着读者读下去,而是谢邀的原型,除去真的被邀,另一部分则可能出于一些很深层次的,位于马斯洛最底的wifi层之上的一些缘由,你懂;
而为什么不好好说话,麦当劳要叫M记,诺基亚要叫诺记?
这又是出于差异化的需求,俗称就是“逆向装逼”了,第一次看到这个词简直把自己脸打出血了;
而码了很多看起来很难去理解的意识流文字,不好好说话不好好让读者读被骂装逼但还是要继续这样写呢?
这可能就到了另一个方面的原因,他写的东西针对的不是一个不漏的每个个体,而是在下手码字前,心里就已经有数要定下哪些人是受众;
而这种作者到受众的逆向选择的方式,最常用的就是使用只有作者与受众能理解的暗语、共同经历的故事、还有就是两个人说好了要一起装逼一起飞实则两个人都不知道在哔哔什么;
而创作通路,是我在检讨自己和观察认识的一些坚持原创的朋友在创作时,普遍会走的一种发展道路;
大言不惭用摄影来说,需要突破的第一层障碍往往是自己的主观意愿和心境,是否能处处留心,甚至开始尝试把很小的东西放大,而把很大的东西缩小,主观上会有个人习惯,甚至说“灵商”的部分原因;
而认识拍照片比较有味道的朋友,无一不是从拿起手边能拍照的东西就啪啪开拍开始的,从傻瓜胶片机,数码卡片机,到诺记,摩记,爱疯记,火腿肠记,魅记,秘笈..回想自己则是初中把早饭前省出来买的那个艾普森的Mp4,后面竟然有个镜头;
拍出了大量片子之后,限于容量(可参阅情怀向文章《我有一个256m的mp3,还有一个120G的ipod》),往往不得不选择性的筛除不好的照片,这时往往就开始从内在倾听自己对照片的需求了;
类似于写作,受限于自己比较浮于表面(当时还未意识到)的拍摄,拍着拍着可能就烦了,这就到了另一个分水岭,部分人停滞在单纯的记录和剪刀手的层面,部分人开始接纳和翻阅网上的图片,甚至开始比较着急的接触一些摄影展和影集,但自己拍出来的是糖水片;
到了这时,也类似写作上开始接纳一些技巧性的内容,三分构图,直方图,抱歉我再说不出第三个东西来撑这段文字来达成“排比”的修辞手法了;
再次灵商发挥作用,总觉得自己的照片和别人家的照片差些什么,但就是说不出来,这时自己反应过来或受人点拨,进入了写作里“打碎重构”的过程,开始破坏原有的知识,将其拆解为感性层面的“意识”,并开始学习基础的光路、成像原理、相机原理、孔距焦距与光圈..,有意识去拍的时候终于不再用自动挡;
后面就不知道了,还没过这个坎;
所以我也跟搞音乐的朋友说想学简谱和乐理!但问自己也不是真那么能接受沉下心去学这些蝌蚪文,就停滞在了主观意愿这个阶段,但说不定回深圳了又不一样;
这句话是为了向读者摆谱我还有那么些音乐细胞;
过渡完了,最后说灵商(SQ);
为不能上http://lmgtfy.com/的同志们节约时间:灵商是心灵智力,即灵感智商,对事物本质的灵感,顿悟能力和思维能力。他表示着一个人内在的洞察力,对抽象事物、对心灵的敏感度和洞察力。提出于20世纪90年代末期,是一种潜意识的能量范畴;
人类在许多行为,尤其是工业时代背景下的许多理工方面的内容,其实在某种意义上可以归纳为高阶复杂的条件反射,看到A定论B,看到C定论D,而BD又推断出了E;
而近些年随着乔教主、情怀、私人订制这些词语越来越多的出现在人们视野中,司职想象、虚构、感受、创造的右脑逐渐受人重视,而这些功用往往偏向于直觉,我们虽然可以用物理和生物的方法去解剖右脑,但目前的基础学科无法用理性的方式去分析这些功用的缘由,而这在某种程度上也被书本定做人类区分于其他动物,成为万物之“灵”的原因;
虽然在通讯及其发达的今天,信息不对称仍然存在于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如果在有限的信息混沌中提炼出有效的信息,靠理性的分析往往有其客观限制性,而靠灵商去感知这些限制之外的灰度部分,是真正能延展的部分;
直觉,第六感,洞悉能力,创造力,这些都是比较玄的东西(相关的内容可参阅《灵商-人类的终极智力》),甚至可以说是个体连接整个宇宙的内在能力;
但回到创作通路,回到写作和灵商的开启,这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
在创作的时候,正如我开篇所说,往往是以天马行空点状式的思维启动,逐渐串联成线,面,体;
而在这个阶段中,不自觉的需要加强透析这些关系的能力,在大量庞杂的,看似无序的信息中,
闭着眼睛去看;
Logic will get you from A to B, imagination will take you everywhere.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