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接触到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在初中的时候,有次音乐课上,音乐老师给我们拿来手提录音机,带来一盘卡带,给我们简单介绍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然后就是整整一节课的欣赏。说实话,那时候音乐课是名副其实的副科中的副科,连史地生都要高出它一头,更不必说是语数外了,学生们也多是当作休闲娱乐对待。然而当优美凄婉的乐曲从中缓缓飘扬出来,我只记得班级里安静极了,大家似乎都屏声静气,空气也仿佛凝固了。 这是我第一次接触经典,给我留下了极大的震撼。直到这么多年后,我还依然清晰地记得,待到演奏结束,活泼开朗的音乐老师用手帕擦拭了一下她的眼角,我不知道她为什么会流泪,是因为音乐本身凄婉,还是有感而发?我终究不得而知。老师的容貌姓名我也已经淡忘,但这个细节却一直留在我的脑海里,每次听到《梁祝》,眼前总会浮现这个场景。
长大后,一点点接触到西洋古典音乐,我了解了《梁祝》的前世今生。1959年,由何占豪、陈钢作曲的小提琴协奏曲《梁祝》在上海兰心大戏院首次公演,俞丽拿担任小提琴独奏。这支中国有史以来最著名的小提琴曲,完成了交响音乐民族化的创世纪。何占豪曾介绍过,一个民族有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音乐也同样有自己的民族语言,表达方式也具有民族性,就像生活习惯、语言语音一样,每个民族有自己的特殊风格。
在听《梁祝》的时候,我一直有种莫名的亲切感,虽然是以西洋乐器来演奏中国故事,但好像能够穿透躯体直达灵魂深处,让人产生共鸣,或许这就是因为她是用民族的音乐语言来诠释民族内容,来展现我们中华民族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