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的故事来自书籍《在人生拐角处》,职业生涯规划类书籍。
第四篇,兴趣和生存之间的撕扯。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把人的需求分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爱和归属感、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它们是以金字塔形式层层递进的,当一个人的自我实现被满足后,会获得比下面四个层次更多的价值感和幸福感。
高僧为什么能够对俗世的诱惑都坦然相待无动于衷,是因为他们实现了精神层面的自我价值,获得了比实现欲望更大的满足感。
我们经常看到有一些和我们一样年轻的人,在农村或者偏远的地方租一块地,自己打造房屋、庄园,不富裕但过得也很从容,舍弃了繁华却守住了幸福和心安,这也是因为自我实现的层面得到了满足。
还有那些拿着高薪的白领或者富裕的人们,为什么他们中有的人过得并不开心,那是因为虽然他们在下面四个层次获得了不错的成果,唯独在自我价值的认可上达不到心中的期待值。
在职业生涯的发展过程中,我们也经常遇到追求自己喜欢的事情却被物质需求撕扯的局面。
故事1:被压扁的自我
背景:刘欣,26岁,毕业进国企,专业化工,制造业的业务员,收入还不错,特长是弹钢琴,英文也不错,但是辞职了。原因是工作虽然令人羡慕却不喜欢,环境压抑,没有活力和热情,职场人际关系也不好。辞职后不知道是选择自己感兴趣方向去做,还是找一份靠谱的工作。
刘欣问:辞职后不知道做什么了,没有了方向。一方面希望有稳定的收入,工作靠谱,另一方面希望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找到能让自己倾注热情的领域,夹在中间快被压扁了。
实质:缺乏关注自我发展,有兴趣,又不确定能否往这一方向发展,没有厘清实现物质需求和自我价值的顺位问题。
分析:乍看上去,在这个问题上有三个选择:
第一,有足够养活自己的经济储备,然后去发展自己喜欢的事情,让兴趣成为职业;
第二,靠兴趣无法养活自己,先做一份靠谱的工作,同时发展兴趣;
第三,就目前的状态降低生活成本,一边将兴趣发展成职业并带来收入。
结果好像不言自明,先谋生,再发展兴趣。但一个人如果在一份工作中无法发现自己的兴趣点的话,不论如何想去做好都是无法给兴趣发展带去任何帮助的,最好的情况是发掘本职工作实现自我价值的点,一边发展喜欢的事。想象一下,白天带着糟糕的心情去工作,晚上还会有余力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吗?即使做了,效果也不是那么好。那就要对即将从事的工作做一些评估,发现自己喜欢的,不喜欢的点,关注那些自己喜欢的点。
当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缺乏的时候,就会向外去索求其他层次当中自己还未拥有的东西,但不论获得多少依然还会有匮乏感,空虚感。所以,最简单的就是从当下做起,去发现,去发掘,获得内心最大的价值。
故事2:爱好也能成为正职
背景:小魏,女,30岁,未婚,室内设计工作,同时兼职托福老师,爱好艺术,喜欢绘画、电影、音乐。在别人看来过的还算舒服。
小魏问:培训只是谋生手段,我更喜欢的是艺术,希望把自己喜欢的事情做成职业,室内设计虽然与设计相关,但做得更多的只是绘图员的工作而不是设计。一方面不想放弃自己喜欢的事,另一方面担心自己的年龄、资历、积累都不占优势,无法发展起来,也不知道选哪一种兴趣比较好。
实质:缺乏对感兴趣的职业的信息分析、重整,不知如何去探索具体的可能性;其实更重要的是想追求一种心中期望的生活方式。
分析:列出与自己爱好和兴趣相关的职业,逐一探索每一个选项,根据现实情况做排除法,找出每一个选项的纠结点,疏通开。最后再制定计划。
比如小魏喜欢看影评和写影评,并且在豆瓣的关注还挺高的,如果有一天能做一些与电影相关的工作,看着电影一部部上映,体验不同的故事,她就会感到极大的满足。然而,这只是陶醉于自己根本看不清景象的感觉里,因为小魏根本找不到可以和自己经验链接的工作方式。所以不现实。
当一个个选项被疏通开时,能够落地的计划就浮出水面了:靠托福培训谋生,业余时间做设计并去找到设计的圈子去提升自己,再把多余的时间留给那些爱好,做自己的个人品牌。
如何区分自己的兴趣是否真的能发展成职业?李笑来老师在《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里有提过两个观点,我们总是认为我们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并把它发展成职业,这是因为我们可能没有能力把目前的工作做好,所以找了一个看似很合理的借口,很多事情是因为做好了才慢慢产生了兴趣,没有兴趣是因为结果不够好。还一种观点是,我们对某件事感兴趣是因为我们还没开始去做它,对它保持着最初的新鲜感,我们还没在那件事上受挫,一旦在做这件事的过程中遇到了意想不到的阻碍和困难,我们是否还会认为那是我们的兴趣?
这两点都值得认真思考。
回到马斯洛需求层次的理论上来,我想我们终归是需要满足自我价值的实现的,当然最好是同时满足物质需求的情况下。其实这和很多成功人士说的去追求自己喜欢做的事是不冲突的,他们能成功也是因为他们对各自的领域倾注了极大的热情,因为他们热爱这份事业,这么说并没有错。而对还未到达这一层次的很多人来说,就必须审慎对待了。
下一篇:32个人生十字路口的故事最后一篇:你可以追求自己想要的样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