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经常会被问到一句话,“你总是在谈自己要做什么,你要站在用户角度,那才是对的”,关于这个对错,今天主要分析一下这2个观点的底层逻辑是什么,两者的关系是怎样的,我的结论在最后。
这个底层逻辑就是4P 和4C理论。
上世纪60年代,营销学大师提出4P营销理论,是包括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的四大营销组合策略,1990年营销学专家劳特鹏再次基础上提出4C营销理论,他以消费者需求为导向,重新设定了四个要素及消费者成本,便利和沟通相比4P注重企业自身,4P更注重消费者及用消费者的需求取代产品,他们愿意付出多少取得价格,考虑他们的便利性取代渠道,用和他们互动沟通来取代促销,看起来4C比4P的格局更高,因此很多营销从业者认为4C应该取代4P。
这种从关注自己到关心对方的过度观念,其实在营销学以外的很多领域都有发生,比如总些人说不要总觉得你有什么,要想想你能给我什么。没人关心你能提供什么,他们只关心能在你这里得到什么。
4C可以取代4P,对吗?当大家都对此深信不疑并贯彻执行时,我们就要停下来好好想想,大家都在思考如何讨好别人时,你是否也忽视了本属于自己的优势?4P与4C并不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而是出发点与目标的关系,4P包括自己能提供的和自己需要的,是为自己。4C包括对方想得到的和他能付出的,是为对方,两者需要给予同等分量的考虑。这一点互联网产品偏弱一些,比如每天很多人要改微信的用户体验,站在讨好用户的角度是改还是不改?
比如在职场4P代表着个人产品,相当于我拥有的善长技能。价格相当于我需要的薪资水平,渠道相当于我所在的平台职位,促销相当于我能提供的额外价值,4C代表着面向公司和上级,我主动调整成为被团队需要的人,希望降低上级为了培养我所付出的耐心,尽可能接受上级对我的氛围要求。尽量配合团队的节奏,满足上级的期待,偏4C的人在职场往往混得更好,但如果想让自己混的更长久,就需要先认清自己擅长什么,不擅长什么,因为你比别人更擅长的很可能投入的成本也更低,在适合自己的平台上输出的价值也会更大,如果你忽视了自己的优点,单纯的追求4C而没有与自己的4P达成很好的匹配,就很难有更好的预期效果,而且你也似乎容易被调教成别人喜欢的样子,而不是自己想成为的样子。所以,4P更多是一元性的击穿,而4C 是一些机会点的把握会更好一些。
为客户提供价值仔细想想,在竞争激烈的今天,每个赛道都有众多可以为客户提供相同价值的竞争对手,而赛道中的佼佼者之所以能打败大部分人,可能并不是他们比别人更能讨好大众,而是因为在这个赛道他有自己的优势,而且提供相同价值所付出的成本比别人更低,或者因为自己喜欢而不需要所谓的自律,坚持,努力,这些精神的价值,他就能自我驱动,就能够耐得住寂寞,成为最后的胜利者。
P而不C则惘,C而不P则殆。P 是核心根基,C是到达路径。
为甚么很多产品人都是自我的,是自我意识才能找到天赋优势,就是你热爱的东西,在这个点上击穿,才能像放大镜一样把阳光点着,然后迭代进化才能形成强大的护城河。路径用创新理论作为基石也就是公理化思维,用服务意识保持与用户的粘性,并产生共创,我们不是要所有用户都喜欢,而是要让一部分用户特别特别喜欢。单独的技术不是创新,单独的营销不是创新,技术与营销的结合才是创新。
总结,
不是你想给什么,也不是他想要什么,而是你想给他想要的是什么,这才是竞争合作中我们能长期存续的正解。
Arthur 付波 4月4日 10:21 IPAD
对于深层问题或者理论或书籍,如果有好的洞见也可以发到我的 微信号oadofubo,
我将提供免费绘制和整理,我将尽量用最图形化的语言来整理一个思维范式。
当搞懂30张画思卡时,基本上就具备了普世的智慧,极强的洞察力,让我们共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