痴人说梦,说出自宋代惠洪《冷斋夜话 痴人说梦》第九卷:僧伽,龙朔中,游江淮间,其迹甚异。有问之曰:“茹何姓?”答曰:“姓何。”又问之曰:“何国人?”答曰:“何国人。”唐李邕作碑,不晓其言,乃书传曰:“大师姓何,何国人。”此正所谓对痴人说梦耳。
其实从此故事之中,并未瞧出任何不妥,只不过随着时代的变化,如今的痴人说梦,大多含有讥讽嘲笑之意。但我个人更倾向百度上的一条解释:大智若愚。
“痴”者,持也。一定也是对某种事物达到一定的癫狂境界,茶饭不思,以至于行为语言为常人所不能理解。可往往这种不被理解的背后,才是真理的存在,这种不被理解的背后,才是人生的色彩。
东晋二王之一的王献之,其书法之成就不亚于书圣王羲之。当然,他有他的先天优势,父亲本人在当时就是声名远播的大书法家,自小少不了旁人无法企及的耳濡目染。仅仅如此当然不够 ,没有家人的鞭策和后天自己的努力,也不能比肩书圣,并称“二王”?相传王献之为了研习书法,曾经无论严寒酷暑,用尽一十八大缸水,终有所成。他的字,“力透纸背,炉火纯青”。试想,如果没有这样痴人般的专心刻苦,没有用尽那一十八缸水,历史上,也只会和他其余的哥哥们一样,只是“书法有所成就”而已。
当然历史毕竟太过遥远,二王成绩也太过斐然。也许越是周围的亲朋好友,越是接地气的故事,才越容易引起我们的共鸣和切身感触。
一位大我几届的高中学长,毕业多年后,机缘巧合下相识。慢慢熟知之后,多多少少了解了他的一些故事:高考后,作为理科生的他考取了北方某座知名的医学院,大学期间的他不温不火成绩不高,但不挂科,班级活动基本不落,但绝不强于出头。低调地度过了大学生涯,毕业后回到家乡,就职于一所私立医院。按照他个人的说法:不求闻达于同行,但求温饱于世间。医院不大,人气不高,清闲下的时间比旁的医师富裕的多。他乐得清闲,倒不是因为不求上进,而是另有他自己的目的——写作。自小的他是一个安静的小孩,喜欢看书,喜欢胡思乱想。上初中的时候就看完好几部大头书。高中分文理班的时候,原本个人希望学习文科,却被保守的父母一顿呵斥,以“理科好就业”为由强行拉入了数理化的行列中。只不过不甘心的他依然保留着之前这种习惯。完成“强迫性”的数理化任务后,订阅了几种文学性杂质,喜欢凡尔纳、阿莫西夫的天马行空。直到大学,亦是如此。图书管理的医学书籍是“有的放矢”,而其他文学性书籍则是徜徉其中,随性所欲。他不喜欢代表着所谓男性荷尔蒙特征的网络游戏和对抗性体育活动,只喜欢“安安静静地胡思乱想”,然后写点东西,属于自己内心的东西。一直到如今,虽然没能有所成就,可是,近十万块的稿费,对他而言,也算是一种褒奖了。与他聊天,每每提及于此,他的眼睛总会放光,声调总会提高,回忆过去,畅想未来,滔滔不绝。学长很庆幸自己有这样一份稳定清闲的工作。不过,他更庆幸自己从未放弃这份“痴念”。未来如何?走着瞧!
对,走着瞧。事实其实如此简单:一秒一秒地过着,明天也就来了。一步一步地走着,梦想也就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