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书,本是放在办公室的书架上,从创业至今,我已经从发愁到天天睡不着,修炼到现在欠一屁股外债还照吃照睡偶尔崩溃的状态了。但当偶尔崩溃的时候,还是需要借助一些外来的力量——其中之一,就是看看这本书的封面——是俞敏洪仰望天空的照片,上书:我曾走在崩溃的边缘。仅仅这几个字,就让我心里充满力量。
2020年的2月份,本应该是公司上班之初,为新的一年做准备的月份,还有一个等着我们忙碌的情人节——从去年12月份,我们就为了情人节,从选品到设计到营销投入等各种工作。没想到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打乱了全部计划。我们服务的商家大半不开门,我们的员工大半回不来。但是银行的还款,各种支出,却没有暂停。心态又一次不好了。在办公室拿起这本书,重新读起来。
之所以一直没有从头到尾地读它,是因为虽然著者写着俞敏洪,但很可能是他口述,别人整理的,所以读起来一点不引人入胜。比如最开始的描述中,“当时”这个词,在某一段里能出现十几回;比如前面讲过的,后面忽然会再来一遍,尤其是前面的内容,就是简单的陈述和罗列。整本书其实是按照他创业的线来的——讲的是他从最开始怎么打算开培训班,到怎么北大离职,到最后如何有了新东方,其中遇到哪些困难,他又是怎么克服的。一个小故事套着有一个小故事。刚开始读起来一点也不口齿余香,好在读到半中间,随着新东方的事业越做越大,内容也逐渐变的丰富和生动起来了。
读完这本书,你会感觉俞敏洪的创业,其实没有那么的雄心万丈:最初是为了出国,出国没钱,得赚点钱交学费,所以他开起了培训班;后来挣够出国的钱了,他又想多挣点,这样读书的时候不用再打工了;等赚够钱了,比他预想的要多的多的时候,他才开始想着,要把做培训这件事往大了做,才想着去找靠谱的合伙人。企业小的时候,挣钱就是大问题,企业做大了,会出现各种各样花样百出的问题,包括最后做到上市之后,新东方发展也一度走到弯路上来,每时每刻,都面临着风险和机遇。
要说感触比较深的地方,其实还蛮多的,比如新东方名称的实际来历,比如冰块教室和蜡烛课堂……不能一一展开就随便说几点吧:
俞敏洪讲最初新东方招生做各种免费的演讲来进行招生。曾经有一次在一个大教室做演讲没有发门票,导致涌进大批的学生,还有很多挤在门外进不去,警察都来维持秩序,最终的结果是,俞敏洪从窗户爬出去,站在垃圾桶上给门外的学生们讲了一次。单听这个故事挺奇幻的,但是我在上大学的时候听过一次俞敏洪的演讲,那时候真是觉得特别的荣幸。我们宿舍的姑娘,特意跑去要了他的签名,那感觉是无比神圣的。那个阶段的故事忽然就唤起了自己大学的那段时光,也由衷地理解新东方最初无比火的原因。那句“从绝望中寻找希望”,曾经是我们大学中时时鼓励自己的话语,现在想起来,还是很励志。
二是,俞敏洪打算把新东方当成个事业做的时候,他跑到国外去找他的大学同学们招兵买马的时候,一个博士舍不下自己在国外经营的生活,放弃了他的邀请。等到新东方做大了,上市的时候,和俞敏洪说后悔。俞敏洪在书中这么说:“人遇到机会时,还是要闯闯的,虽然我们并不知道这到底是不是一个机会,也许它就是一个坑,是有风险的,但只要你觉得这件事情值得做,即使失败了也不会有太严重的后果,那就应该去试一下。”这段话戳中了我的心,既然扔下了一切创业,那就彻底把自己交出去吧!后悔已经来不及,只剩下一条血路,杀出去就是胜利。
三是,新东方讲到自己因为上市了需要做业绩,新东方就开始了拼命做市场,拼命做营销和销售,而好老师和好产品是有限的,盲目的扩张,反而给品牌带来了伤害,导致了滑坡效应。我曾经所在的公司,安博教育就是走到了这条路,从纽交所上市,到最后濒临破产,如烟花一般灿烂,转瞬即逝。在安博的六年,是我人生最美好的时光,有我崇拜的领导,有建立了深厚友谊的同事们,有如今一同走上创业道路的战友,时时刻刻在身边帮扶着我。虽然离开安博这么久但一想到它走到最后的落寞,心里还是很难过。
这本书贯穿了我的青春生活,虽然讲的是新东方的始末,但对于一个沉浸在教育行业近十年的我,却时常在书中看到曾经的或现在的自己。与其说我读了一本书,倒不如说,是我通过读这本书,一不小心,回顾了自己的过往。所以,虽然描述很平淡,情节也不如小说般惊心动魄,但生活不就是这样么~真实的平淡的如水,可背后那个写出这个平淡故事的人,内心却是曾经波涛汹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