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把书籍比喻成药,那么应该分中药和西药两大类。中药药效慢,在身体里慢慢发挥作用,药效持久。西药则快刀斩乱麻,一两天就见效。还有内服的,外用的。看完一本书回味几天,就和吃的什么药,治的什么病慢慢相吻合,疗效便渐渐清晰起来。忽然想到鲁迅写的《药》,多少年了还有药效,这也许就是书籍或文字的魅力吧。
这几天艰难地把《瓦尔登湖》看完。说实话照前几年的行事,看不到三分之一准会一抛而弃的。刚开始看的时候觉得很新奇,想知道一个人以什么样的动机和心态去到一个荒无人烟的湖边生活的,真是给人很多惊喜。作者梭罗语言的犀利与深奥,对精神的追求至纯至高,想说服人们看到人类智慧结晶中闪光的价值,摒弃无谓的生命浪费,追求极简的生活从而享受生命本质带给人生的意义与快乐。他不同于凡俗的想法,把人带到一个从未开垦的新领地。也正是这种想法让他用自己做了一个实验,在极简的生活中生命的本质凸显而出,用践行得出一个不可辩驳的结论。在深入其中之后,因为没有连贯的故事情节,像一部纪录片,在心情极静,和作者同频的时候,随着他的文字仿佛看到他的心脏在砰砰跳,为一草一木,一花一叶,还有飞禽走兽,风雨雷电所感动。但是有时头脑里总会穿进一些杂念的时候,往往读一段不知所云还得回去再看。书读完几天了,身体里总有一种力量在窜动,这是一本疗效持久的书,也许是中药吧。还需归纳整理,慢慢消化。这里做一简单记录。
一.诗一样的思维与语言。书中呈现的是一大幅抽象油画,作者的每一个笔触都有深层的思想与内容。看似杂乱无章的画面,里边有内在的联系,需要细细品味。用哲理维系着逻辑,无故事性记录很难有带入感。只有夜深人静的时候最能与作者同行,他把你带到瓦尔登湖的腹地,领略与他一样发现的每个惊喜。在语言上大量的引入,如人名、地名、预言、诗句,著作和孔子,孟子,庄子的思想言论,感叹于作者知识的渊博。
二.深度与广度。作者虽然就在瓦尔登湖边,他的眼界早已超出了目之所及。虽置身于自然中,但他是一个能站在云端俯视大地的人。书中记录着山川、湖泊、雨雪、风暴;动物、植物随着季节的变化所表现出的状态,置身其中却已超乎其外。一个人心中的山水,是在一草一木中感悟到生命的生长与衰退过程中的每一个细节。他用简单的工具丈量了瓦尔登湖的深度。真实地走过,有人终其一生可能都是走马观花,追求外在的繁琐而忘记面对内心发掘更精彩的感受。在平静的瓦尔登湖面之下,有暗流和礁石,还有水草和鱼虾,不深入其中仔细观察不知他内在的丰富。正如一个善于思考的人,虽不游天下胸中已有沟壑,千山万水尽揽于怀。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两年多,除了维持生命必要的食物,没有贪口腹之欲,所以有大量的时间可以去探索自然,读书,思考。因此回过头来想想现代人的生活整天忙碌都得到了什么?
三.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在科技不发达的远古时代,人类与大自然一直在对话,观天象从而知节气。人类的活动遵循大自然的规律,随时而动,因势利导。用最简单的工具制造精密仪器与宏伟建筑,有些成为世界之谜,到现在都难以破解。在《瓦尔登湖》中所描绘的生活完全是作者遵从自然,融入自然的一种方式,没有试图用人力改变或破坏自然的做法。当人的欲求少之又少,只为保证生存所需的物质就不会对大自然造成无法修复的破坏。梭罗在瓦尔登湖生活期间,看到有一年冬天附近的居民到湖面开凿冰块利用。他们把湖面上很大面积的冰块都取走,结果造成很多鱼类冻死,对鱼类的繁殖也造成很大伤害。结果生态受到好大破坏。如今现代社会工业废水废气及汽车尾气对环境的危害与日俱增,气温升高,地球两极的冰川逐渐融化,海平面日益升高。洪水、暴风等极端气候的威胁,都是人类大力发展工业所付出的代价。
四.善待自然,与其他生物共依存才能让人类在地球健康生存。2020年伊始是人类与新冠病毒最为严峻的一场战争。在这场战争中人类该停下来思考未来的发展方向。如果没有敬畏,肆意开发和浪费资源,昨天是SASR,今天是新冠,明天避免不了会有新的细菌或病毒。法道自然,在大自然面前我们生如蝼蚁,狂妄意味着毁灭,如今是我们该反省的时候了。
书读完了,留下的思考才开始,这也许就是读书如喝药的原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