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常见的认知歪曲,主要有以下几类:
1.武断的推论。指在缺乏证据或证据不够客观的情况下,仅凭自己的主观感觉就草率得到结论。例如,在街上看到一个熟人匆匆走过没有和自己打招呼,就认为一定是自己在什么地方得罪了他,他肯定在生气,所以不理睬自己,但实际上有很多其他的可能性,比如他只是没有看到自己而已。
2.过度概括化。即指根据个别事件,不考虑其他情况,就对自己或者别人做出有关能力、智力和价值等整体素质的普遍性结论。比如,有的学生一场考试失败就认为自己智力低下,并且对哎坚信不移。
3.选择性概论。仅仅依据个别细节,忽略其他信息,就对整个事件做出结论。例如,一位正在演讲的人发现听众中有一个人在打瞌睡,就认为一定是自己的演讲太过枯燥,自己能力不足。
4.“全或无”的思维方式。以绝对化的思考方式对事物做出判断或评价,要么全对,要么全错。例如,某位学生认为,如果自己在班里学习不是最好的,那自己就是失败者。
5.夸大或缩小。对客观事物做出歪曲的评价,或过分夸大自己的失误、缺陷,或过分贬低自己的成绩、优点。比如,在朋友面前偶然一次说话不适宜,就觉得自己糟透了,而表现很好的时候,又觉得纯属偶然,微不足道。
6.个人化。将外界不幸的原因归咎于自己,即使在没有明确证据的基础上也是如此。比如,一位治疗师的病人没有完成家庭作业,治疗师对自己说:我是一个让人讨厌的治疗师,她没能帮助自己是我的错,让她好起来是我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