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新的遇见
最近,看到简友蟹行江河发起推荐简书清流作者的征文活动,正跃跃欲试想写一篇,两三天之内,只见各路推荐文像雪花片一样飞到眼前,有的荐人、有的自荐、也有互荐。选读了几篇,浅浅地尝尝几片雪花的味道,有咸有甜有清淡有怪味,混在我的舌尖上便成了五味杂陈,让我对这次征文到底写什么、什么是清流产生了疑惑。脑子里盘旋着几个问题,且先自问自答吧,欢迎交流观点。
首先是,写人还是评文?
既然是推荐作者不是推荐文章,当然是写人。但是既然人的身份是作者,相互认识大多又都是通过平台并未谋面的互动开始,我想首先应该是从文风去体验这个人的清流吧,至少对我这种除了读文跟简友没有更多互动故事的读者来说。当然可能现实中未必都是“文如其人”,平台上的其他互动也能对一个人窥见一斑,但我想这跟真实、完整的个人还是会有差距的。所以,我想我是不合适去写这篇记叙文的,但以后会尝试去赏评喜欢的作者的文章文集。
接下来,何谓清流?
对这个“清”字,可能又是见仁见智了。清澈透明?清高独立?清廉正气?清爽新颖?清心寡欲?……无标准定义又要套个帽子的话,写起来恐怕也容易自说自话,难求共鸣。只能期待有那样的人、也有那样的文,让群众的眼睛真的一齐雪亮:哇,果真“清流”!
还有的人大概是从“浊”的反面去定义“清”,也许这种定义是无意识的习惯。所以在荐文里,会看到一些对比手法——其他人不怎样,这个人会怎样,但其他人的这些“不怎样”在我看来也没毛病,不过是个人的正当行为方式,不高尚、也不卑劣;这个人“怎样”了,更多是因为跟推荐人互动多些、提供的帮助多些。其实无关清浊。
再进一步,“清流”值得颂扬,“浊流”就必须抨击吗?
我们各自对清和浊赋予了主观的道德定义和评判,这样贴起标签来得心应手,却可能会影响我们对人和事的如是观察。清和浊的形成我们看不见,“清”和“浊”里的成分我们分辨不清,我们就没办法如实地呈现和表达,很多时候,表达的只是我们的个人口味偏好、主观想象和评判而已。
涉及到对人的评判,很大程度上受到群体归属、关系亲疏和立场视角的影响。而当这种表达升级,卷入了情绪,就可能引发强烈的公众性冲突,这个时候,我们一定要慎重、冷静!
最后,话又说回来,作为百花齐放、表达自我的平台,简友组织征文活动都是出于热心和善意,参与其中、各有表达、相互认识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以上个人观点并非对活动的批评,只是想分享“清流”引发的一些个人思考,以及我个人从想参与到决定旁观的心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