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聊了如何进行组织管理的三个策略。其中,第一个策略讲到用己之力。管理者是团队的权威,管理者的一言一行在团队中都会被放大传导,都会深刻影响着团队。怎么管理好自己的一言一行,有很多值得探讨的话题。今天,我们来聊一下组织畏惧。
什么叫组织畏惧呢?畏惧这个词很形象生动,管理者在团队中天然具有权威性和权利感,成员天然就会有下意识的畏惧。
畏惧对我们来说也并不陌生,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如此。一旦我们做错事情,父母往往会大发雷霆,我们似乎永远不如别人家的孩子。上了学校也是如此,老师总是青睐学习好的孩子,对差生总是恨铁不成钢的态度。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就是“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
也许并不是每个人成长的历程都是如此,但这种情况绝对不是个例,而且深深的影响着我们。这种教育方式真正让我们成长了吗?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答案。
当我们走上了管理者的道路,我们自然而然就成了曾经的父母和老师,我们天然就觉得团队的伙伴不如自己, 不给压力怎么能行。
首先,我们得说,每个人都有惰性,给压力是有好处的。人天然就会习惯停留在舒适区域,压力能打破这个藩篱,给人突破的动力。所有的制度都是基于人有惰性这个假设,压力可以提升团队的执行效率。
但是,我们也得明白,压力是一个双刃剑,压力过度,一旦产生畏惧就不好了。如果整个组织产生畏惧,就会有很大的危害。
首先,长期、过度的畏惧会让大家不愿意承担责任。大家做好份内的事情已经很难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对外界的事情漠不关心。甚至发现团队中存在的问题,也视而不见,没有人愿意主动承担。
其次,过度的畏惧会让中层管理者过度承诺。很多公司过度强调结果导向,强调KPI考核,一旦做错事情,就要受到严厉的惩罚。这使得中层管理者为了完成业绩甚至不惜造假,使得汇报变成PPT工程。而高层领导没办法了解真实的状况,做出的决策往往脱离实际。
最后,过度的畏惧会让员工思考方式窄化,只考虑眼前的问题,而忽略长远的思考。高压的状态下,人们的注意力就会自然集中在一个点上,为了这个点的问题解决,会积极采用临时方案,而不去考虑这么做的危害。短期看,这么做效率很高,但是长期看,为团队留下了潜在的隐患。
那么过度的压力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呢?除了我们刚才说的从小教育的因素,还有哪些呢?我觉得,究其原因,产生畏惧的根源可能来自于管理者自身过度的压力。
首先,这种过度压力可能来自于管理者的不自信,害怕自己的观点被反驳,害怕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害怕自己的权威被挑战。为了维护这种权威就只能强制员工做事情。这是每个管理者内心的自恋造成的。被自恋架空,被自恋蒙蔽双眼,就会让我们失去对事物基本的判断。
怎么破解这种不自信呢?我们要弄明白管理者的本质是什么,管理者的目标就是协调团队力量解决问题,管理的本质就是善假于物。所以,借力者强,借势者智、借智者王。看看刘邦是怎么带团队的,他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饷馈,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你看,管理者没有必要事事比员工强,管理者能做多大事情,取决于他的胸襟和格局。
其次,过度的压力也可能来自于管理者对自身面临压力的过度反应。压力可能来自于内部,也可能来自于外部,本质上来源自内部。比如,太想把事业做成了,而且是马上做成。这种对成功的太过急切,本质的原因是惧怕失败。我们之前也说过,众生畏果,菩萨畏因。对结果想再多,其实并无意义,成功本身是一个概率事件,只有不断的累计好的因,才能提升这个概率。什么是好的因,就是踏踏实实做好现在,做对的事情。
压力也可能来自于外部,比如竞争对手的动作。我们往往注意力集中在对手的动作,而忽略了动作背后的决策动因,这个动因就是对事情的认知。我们往往焦灼于动作的快慢,反而忽略了对事情认知的深浅。一时的动作快慢,决定不了生死,反而是认知的高低,使我们总是慢人一步,拼死追赶,却还是失败,甚至不知道败在哪。
所以,不要以战术上的勤奋来弥补战略上的懒惰。越是有压力,越应该沉着应战,越应该深入思考事情的本质。不要担心团队没有事情可做,如果没有想清楚就去做,做越多错越多。
最后,过度压力可能来自于管理者的主动选择。担心团队偷奸耍滑,担心团队弄虚作假。管理者总有一种“管”的思路带团队,要让团队怕。一定程度上说这是对的,我们刚才也说,所有的制度都建立在“人有惰性”这一假设之上。但是,这有一个组织设计和度的问题。
组织设计就是你要想清楚你要打造什么样的团队,这是由你的业务所决定的。如果你想打造的是一个学习的团队,一个有创造力的团队,一个成长性的团队,那这个团队就绝不应该是由唯唯诺诺的人构成的,过度的管理和压力就会制约团队的活性。
怎么打造一个成长性的团队呢?我觉得给压力很重要,但是给完压力之后的动作更重要,俗话说对人要进行批评教育,批评之后是教育。批评很重要,但教育更重要。
我们说一个人能正确的做事情,有两个方面的因素,一个是能力,一个是意愿。给压力最多能让他害怕,一定程度上解决意愿的问题,但是解决不了能力的问题,更解决不了成长的问题。解决能力的问题还需要教育。给完压力后,我们还是要回到教育上来,口述、身教、看他做、给反馈,一步步来才能真正解决能力的问题。
同时,我们得明白,让他害怕可能能解决一时的意愿问题,但是,无法长久的持续。长久的意愿只能来源自员工的内在。主动和被动的做事情,结果会有天壤之别,只有信任才能彻底激发员工内心的善,由被动转为主动。
最后,我们也不要忽视管理者自己的责任。我们要进行反思,这个任务选对了人吗?任务的背景和目标是否讲解清楚了?有对员工进行辅导吗?有激励员工吗?有做事前、事中、事后的控制吗?做这个事情的资源配置足够吗?需要其他部门协作吗?任务的外部条件有变化吗?只有不断的反思,完善组织的制度,我们的管理水平才能提高。
总结一下,作为管理者,要关注组织的“情绪”,既要给压力,促使员工跳出舒适区,也要避免让团队过度的畏惧,这期间度的掌握很重要,不可不察。同时,压力过后还要跟上教育和信任,时刻做好自我的反思,团队和我们的成长才是成功的决定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