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简称“国画”。国画是我国的传统绘画形式,是用毛笔蘸水、墨、彩作画于绢或纸上。[1]工具和材料有毛笔、墨、国画颜料、宣纸、绢等,题材可分人物、山水、花鸟。从美术史的角度讲,民国前的都统称为古画。国画在古代无确定名称,一般称之为丹青,在世界美术领域中自成体系。中国画在内容和艺术创作上,体现了古人对自然、社会及与之相关联的政治、哲学、宗教、道德、文艺及自然等方面的认识,是琴棋书画四艺之一。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自古以来便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屹立于世界艺术之林。它不仅是中华民族的艺术瑰宝,更是连接古今、沟通中外的桥梁。本文将探讨国画的历史发展脉络,以及在未来文化多元化和全球化的背景下,国画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展望其发展前景。
人物画从晚周至汉魏、六朝渐趋成熟。山水、花卉、鸟兽画等至隋唐之际始独立形成画科。五代、两宋流派竞出,水墨画随之盛行,山水画蔚成大科。文人画在宋代已有发展,而至元代大兴,画风趋向写意;明清和近代续有发展,日益侧重达意畅神。
在魏晋、南北朝、唐代和明清等时期,先后受到佛教艺术和西方绘画艺术的影响。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物我,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由于书画同源,以及两者在达意抒情上都和骨法用笔、线条运行有着紧密的联结,因此绘画同书法、篆刻相互影响,形成了显著的艺术特征。作画之工具材料为我国特制的笔、墨、纸、砚和绢素。近现代的中国画在继承传统和吸收外来技法上,有所突破和发展。
一、国画的历史发展
1.起源与萌芽
国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晚期,那时的先民们已经开始在陶器、玉石等物品上绘制图案,这些图案虽然简单,但已经具备了绘画的基本元素。到了商周时期,随着青铜器的兴起,青铜器上的纹饰更加精美复杂,为后来的绘画艺术提供了重要的借鉴。春秋战国时期,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文化的繁荣,绘画艺术逐渐从实用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艺术形式。
2.成熟与繁荣
秦汉时期,国画迎来了第一个发展高峰。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的政策,为文化的统一和交流创造了条件。汉代的绘画艺术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以壁画、帛画、漆画等为代表的多种绘画形式。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玄学、佛学的兴起和士人阶层的崛起,绘画艺术开始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出现了“以形写神”的绘画理念。隋唐时期,国画迎来了第二个繁荣时期,出现了“吴带当风,曹衣出水”等绘画风格,同时,山水画、花鸟画等题材也开始兴起。
3.传承与变革
宋元明清时期,国画经历了传承与变革的过程。宋代是国画发展的鼎盛时期,出现了“文人画”这一重要的绘画流派,强调画家的个人修养和笔墨情趣。元代绘画在继承宋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注重表现画家的个性和情感,同时,也吸收了北方游牧民族的艺术风格,形成了独特的绘画风格。明清时期,国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也进行了一些创新尝试,如“四王”等画家在山水画方面的创新,以及“扬州八怪”等画家在花鸟画方面的突破。
二、国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机遇
在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背景下,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一方面,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升和文化的自信,国画在国际上的影响力不断扩大;另一方面,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审美需求的多样化,国画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也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喜爱和追捧。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的普及,国画的传播方式也变得更加多样化和便捷化,为其发展提供了更多的机遇。
2.挑战
然而,在机遇的背后也隐藏着挑战。首先,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文化的交融,国画面临着来自西方绘画等外来艺术的冲击和竞争;其次,在传承与创新的过程中,如何保持国画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同时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进行有益的创新尝试,也是国画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最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人们审美观念的转变,国画也需要不断地适应新的时代背景和市场需求,进行自我调整和发展。
三、国画的发展前景
1.传承与创新并重
在未来的发展中,国画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一方面要深入挖掘和传承国画的传统特色和文化内涵,保护好国画的根脉;另一方面也要积极吸收外来艺术的精华,进行有益的创新尝试,推动国画艺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2.拓展应用领域
国画作为一种高雅的艺术形式,在未来的发展中可以进一步拓展其应用领域。除了传统的绘画创作和展览外,还可以将国画元素应用于设计、装饰、教育等领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国画艺术。
3.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在国际化的背景下,国画需要加强与国际间的交流与合作。通过举办国际性的展览、研讨会等活动,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和学者的交流与合作,推动国画艺术的国际传播和发展。
4.培养人才与提高教育水平
人才的培养和教育水平的提高是国画发展的重要保障。未来需要加强对国画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提高国画教育的水平和质量,为国画的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国画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在历经千年的传承与发展后仍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在未来的发展中,国画需要坚持传承与创新并重的原则,拓展应用领域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提高教育水平。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国画必将迎来更加辉煌的发展前景。
翟登绪,山东淄博人,字青云,号和为斋主人,当代著名画家、书法家、学者、艺术评论家。翟登绪先生毕业于山东轻工美术学院,进修于中央美术学院。翟登绪先生现为中国民族书画研究院研究员、河北省廊坊市香河美协副主席、北京市东城区美协会员、中国社会艺术协会理事、上海画院特聘画家,翟登绪先生还是世界艺术研究会中国委员会会员、世界华人艺术家联合会山东分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化经济国际交流协会副主任、海图书画苑艺术顾问、北京茗正岩顺茶楼特邀书画家。
翟登绪先生其人志趣高远、性情敦厚,于诗文、书法、绘画方面皆有才能,擅画花乌及山水,亦画人物。早有才名,常以“文人画派〞自居,不断推陈出新、突破和完善自己的创作手法。终于形成自己形神兼备、酒脱生动、清逸淡雅的绘画风格。其画艺上追八大山人,扬州八怪趣味,远师徐渭、朱耷、石涛等人,近受吴昌硕影响,寻张大千、唐云、李苦禅、潘天寿笔墨意境,多取材于山水,尤其黄宾虹浓墨山水、花乌等,落款多自作诗词,借以抒发有志难酬又不甘沉沉沦的“性灵”。
翟登绪先生中年后尤爱画荷,笔下荷花清奇不凡、逸世出尘,将“气韵生动”,表达得酣畅淋漓。正如周敦颐《爱莲说》中所写“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借画抒情,翟登绪先生将自己的处世态度融入画中,创作出自理不息,清丽其外,坚贞其中,多有禅意、祥音,不做媚世之态的“画中君子”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