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本次复习,已经重温3个重要又基本的概念:财富自由、注意力、付费。
本次复习概念为“付费”,说实话,第一次阅读的时候,没有看出,也没有想过,这三个概念/专栏文章的联系,理解付费是建立在,理解三大资产价值排序基础之上的。
也没有认真思考过“付费就是捡便宜”,但是付了费以后该怎样做?仅仅付费就会捡到便宜吗?那该如何让自己“真的捡个大便宜”?
初次听到用钱换时间,用时间换注意力的观点时,思维的墙仿佛被冲破,“原来这个世界上还有如此明智之人”,我怎么没有想到。
本着知道就要践行的原则,就真的这样做了。出门吃饭的时候,遇到排队多的餐厅,宁愿换个时间段,或者换家贵的餐厅;公交车间隔较长时,经常滴滴叫车;商场购物时,大多数情况会挑贵的买,网购的时候更是直接用品牌和价格筛选,看评价差不多就下单了;有的时候,认为自己掌握了真理,忍不住“劝说”别人,要花钱买时间啊!
现在重新审视以上做法,是否合适,哪里需要调整,哪些地方在自我欺骗和麻痹。
在检查之前,先明确理解“付费就是捡便宜”的关键点。
1.前提条件是注意力>时间>金钱(价值)
2.即使付费也要在自己能力承受范围之内
3.付了费不意味着把便宜捡到了手,取决于你用换来的时间/注意力做了什么事情
4.付费捡到的是便宜,尊重的是创造者,创造的是自己未来的价值
吃贵的餐厅。我喜欢吃,但不会为了吃到某个心心念念的食物,而站队等待。品尝美食的愉悦感往往无法抵消排队的焦躁感,所以要么不买,要么会把朋友拉到稍贵的餐厅,和他们好好的聊聊天。付费换取和家人朋友畅快聊天的机会,值得、划算。不装*去经济能力之外的餐厅,划算。付费后,沟通感情,正确。这件事情可以继续做下去。
打的替代公交。换城市生活之后,我习惯于出门打车,方便时做公交。原因之一是觉得公交间隔长,等待浪费时间;之二是懒得了解这座城市的公交乘坐事宜;之三是认为打车可以剩下大块时间做我想做的事。事实情况是这样的,公交确实不够多,而我并没有利用剩下的时间,只是换了种舒服的方式继续浪。工作原因出去瞎逛的机会不多,打车费在承受范围之内。所以我需要重新想一想,如果要打车(长期积累的费用毕竟不低),我要做什么事情,这件事情的潜在价值是否大于现在的收入。如果打车为了获得更安静、稳定的环境刷手机,那还是做公交吧,至少能少看手机,少浪费电。
价钱品牌优先的购物导向。身为女同志,可我也不喜欢花大把的时间挑选便宜的衣服。一来不需要那么多衣服,二来我的审美通常不足以支撑我在降价商品中,淘出高性价比的东西。所以穿的合适,价钱贵点我也会果断入手。况且几次网购/微信购物经历让我通过实践感受到,99%的情况下,便宜没好货,换货、退货、和商家谈判浪费我的时间和注意力,最后获得的还是不够好的东西和不开心的情绪。所以现在,要么出门趁机逛一逛,要么在网上买一些“即使不好也不影响使用”的东西,而且经常是十几分钟搞定全部流程,省钱,更重要的是省时间。这个事也值得做下去。
不知自己半斤八两的劝说。有时候想做拯救天使的化身,帮助身边的小伙伴从各种坑里边爬出来,但是发现自己首先没做到,说了别人也不听。其实不是别人脑子不够高级,而是传播“高级理念”的我没有说话的能力。没有行动和事实证据,如何影响别人呢,换作自己,也不会随意相信。因此,想发声,先努力做那个能说话的人。
值得一提的是,我开始尊重部分付费商品。比如,买了听歌会员,支持歌手们的音乐成果,同时很少遇到想听喜欢的歌,却被提示没权限,然后全网找免费资源的情况,保护了若干个美好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