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学问要有本领、有本事,你要有相当的见识,相当的穿透力,这样才能够把握要领,在许多的材料中发现一条主线。
洞见与宗旨
但是任何一个真正的思想家、成熟的思想家,以什么来说他成熟呢?他成形态、他有主旨,而且他这一门学问或者这一派学问,都是围绕这个宗旨,不离开这个宗旨,如珠走盘——你拿一个盘子,盘子中间比较凹,放一个柱子进去,然后摇晃摇晃,珠就在盘子里走来走去,你不知道珠子会走到哪里,但是它一定围着核心转,这叫如珠走盘——走珠必定不离盘,而且以盘的中心为核心,这就叫成形态了。成熟的思想一定成形,成形的意思也可以说成“成系统”。什么叫系统?系合起来而有所统合。什么叫系?联系。系字怎么写?...系是一条绳子的意思。这系呢就是一个线索,是学问的一种走向、一个流向;每个系都不一样,都有一个来源,经过一个过程,而成为统,这个结果叫系统。所以假如学问成形态,它必定成为一个系统,也就是说,你可以从里面去看出来,它有一个本源、有一个流程、有一个结果;流程一定根据本源,而结果是那个本源必定要达到的目的。成熟的学者或学派,它一定有自己的系统,而我们会读书的人,要能够找出它的系统。如果一个人有能力来找出系统,而对方又是成熟的,那么其实所读的书不必多,只要几篇文章,甚至只读它几页,你就可以抓住它的所谓系统。系统最重要的是要抓住它的核心、要旨。如果这个思想是成熟的呢,他所推演的过程不会离开核心要旨,它的结果就是这个核心要旨必定要达到的目的;所以如果能够抓到这个核心要旨,你也可以推,依照这核心要旨推,你也可以有结论,到最后你所推的过程若是跟他一样的,所得到的结论也是跟他一样的,你就是会读书了。
古时写书法的人说:“得古帖两三行,便可悟笔法。” 什么意思? “得古帖两三行”,就是得到古人的真迹,因为有些作品已经断简残篇,如果能够留下两三行,真正有书法本领的人,他得古帖两三行就可以悟到这个人的笔法,所谓悟笔法就是连结构也可以悟出来。写这个帖的人,不言而喻,他一定是一个相当成熟的大家,一个成熟的书法家他一落笔就是毫不思考,而且笔笔皆是如此,他不会再变了。那真的颜真卿,他笔笔下去是颜真卿;颜真卿不会写成柳公权,柳公权不会写成颜真卿,这个叫作本领、这个叫作领悟、这个叫作系统。
你们听我将来讲去,或许是觉得我常常讲一些重复的话,即使话不重复,意思也重复,但意思重复处,可能就是要领处,如果你把握这个要领,你自己也可以去推,你推出来的结论也应该是一样——假如你推的过程不走样的话,
你推的过程合乎思考的原则,就能够把握源头的要领;把握源头的要旨,推演的时候又能够合理,于是你的结果应该是一样的。这样就变成不只是系统了,这个就变成传统,它可以传了。一个成熟的人,他的思想摆出来,有些人听了就真的能够把握系统,而且不离师门宗旨;不离宗旨,那他所讲的这套学问,就和老师几乎一模一样,一模一样再传,也一模一样。
因为高明不一定圆满,高明不一定广大,所谓“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极高明不一定道中庸,致广大不一定尽精微;但是高明非常重要,有高明才可以称广大,没有高明那广大变得没有意义了。原来高明,让他更广大圆熟——更加地圆满成熟——像王阳明的弟子王龙溪,那就是师门之教的更加圆熟。有人说王龙溪违背了师门,让王阳明受后代指(责),被记为禅宗,他累罪了师门;但是牟宗三不这样看,他认为王龙溪使这个阳明教调适上遂,走向更加地圆融。
所谓“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不能反省的人是不能有得失之感的,他的得失之感也不能够切中道理。
以前常讲事业关切到我们人生的目的,要对人生的目的,人生的意义有所把握。其实测定一下人生的方向,这既可以说人生的目的,也可以说人生的原点,你的所作所为都从这个原点发出去;这个原点如果清明正大,那么你的为人处事就清明正大,到最后的结果也是清明正大。
学问要有一个宗旨,宗旨要能够高明,对任何问题的论述,都是由这个高明正大的宗旨发出去,到最后又能够收回来,所有的论述全部结合起来成就这个高明正大的宗旨。如果人生也能够这样,那么其实学问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学问。没有学问就过不好人生。人生有一种东西要去追求,也可以说有一个目的要去追求,也可以说你的人生有一个原始洞见,让你走人生的路;这个原始洞见只有意义,没有内容,内容是在你的人生历程当中、你的生涯当中展开。如果有心愿,所有的过程都是结果,因为你是凭这个心愿而走的。
生命的愿望,职业的选择
生命的愿望在哪里呢?刚才说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现在进一步说“如人饮水,冷暖自知”。有没有原初的愿望,你若用这个去对人生反省,那这也是人生哲学。你走到街上去,哪一个人为了他原初的愿望在做他的人、处他的事、在走这条路?所以一切都是空的,人生一切都是空的。那么人生是很可怜的。所以要猛然觉醒,每一个人自己不要过这种人生,要让你的生活每时每刻、做每件事、说每句话都是扎扎实实的,从自己的原初愿望发出来,这样你的生命就落实了,随时都是真的,成功是真的,就是失败也是真的——但刚才说了,过程就是目的,也没有所谓失败。
我这辈子要干什么?我应该做什么才能够表现人生的意义?这个“做什么”,不是“做什么事?” 而是“应该凭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我们人生的各种事?” 不是选择一件事,只是“事”,有时候也会影响。上一次跟大家举国“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就是弓箭的箭,“函”就是包着,用什么东西包着呢,盾牌,“盾牌”叫“函”。有人做弓箭有人做盾牌,那孟子就说“做弓箭的人他难道比较没有仁德吗?难道是做盾牌的人比较有仁吗?”,当然现在三百六十行,多元化时代,我们不可以用职业来分有没有道德,但是孟子说“这矢人唯恐不伤人,函人唯恐伤人,可见择术亦有道理”,你去选择你的职业也是有相当道理的。
如果没有选择到称心的行业,因为万事不能如意,有些时候不免为环境所迫——孟子也这样讲,他说读书修道者,不一定要做官,但是有时也要去做官;勉强去做官,要有几个条件,第一个是父母没人养,妻子要冻死了饿死了,只好去做官;第二种呢,是来聘请他的人很有礼貌,说我可以让你来行道,这样也可以去做。现在要讲更深的一面,就是说,不是这个职业让你称心如意,你才能能够真的做你自己,而是说在任何的环境下,你都可以展现你自己,就是要有这样子的修养。
客观地讲,在任何的环境之下,都可以做自己理想中的人,但是,你到底要做什么样的人,你一定要先有这个意愿,然后放出去在你的日常生活中展现你这个原初的愿望,时时刻刻都如此,这样子就是真为自己而活。人生内在很光明,外在很踏实,你随时都是幸福的,因为你真正的在过人生,乃至于在享受你的天地、享受你的宇宙、享受你的人生。如果能在这所有的变化里面,你只有一颗心,那了不起呀!
你的意愿是你能把握的,这是孟子说的“求在我者”,环境却是你不能把握的,“求在外者也”。你要做什么样的人,你要用什么样的态度来面对你的生活,你忘记啦,它就没有了,立刻就没有了。求之在我,你对自己求一求就有;但是呢,“求之有道”,你还是要好好地做人,“得之有命”,不一定能得到。但是求在外者,那是环境造成的,所以我们先求在我者,因为求在我就立刻得到,至于求在外者呢,倒也可以因为求在我者而使它有所转变。首先是意义的转变,你对它的态度转变,对你的意义就转变啦。
自私不是讲坏人的词,是自己把自己包起来。《韩非子》上面叫“自环者谓之私”,自己把自己包起来,叫私,“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这就是私啦,什么东西先为自己再说,“其余不足观也已”。自环为私,那私的对立是公对不对,公字怎么写?上面一个八,下面一个私。什么叫八,《说文解字》上说:“八者,别也”,就像是画分别的符号,分开。我的老师温志学老师,他解释这个八:八者,背也,手背,人的手背分别在两边,所以手背是分开的,八就是背,手背的背,八就是由背的声音转过来的,而手背有分开在两边的意思,所以变成分别的意思。所以这个私是什么意思,我们说一个人自私,就是说自己把自己包围起来,只顾自己啦,眼光看出去再看回来就看到自己,他总看不到别人,总看不到社会,看不到天地,他活着就是为了这个东西,这个人叫作私,私原来是这个意思啦;那么自私呢,自己把自己包围起来,一定是自利,先想到自己嘛,所以自私就自利。那自私跟自利就是把自己包围起来,“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你再有那么多才华,“使骄且吝”,自己要表现自己就是骄嘛。所以颜回“无伐善,无施劳”,这是非常大的工夫,他不骄嘛,就是他不伐善。他也不吝——吝就是吝啬,只管收进来,不能付出去,只希望别人的给予,他不付出,这一种人叫作吝——颜渊“无施劳”,他的劳苦,他的功绩,他不去随时夸张、随处说,他有善,不夸耀、不骄,他对人有功劳,他也不在意,叫“无施劳”。这完全就是背私为公,你私就是骄吝,颜渊就是不骄不吝啬。
教养与修养
你本来不需要这么痛苦啊,这个叫什么呢?老子所说的“吾之所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用平常的话讲,就是你有身体。其实不是,你有这个生命?其实也不是,而是说你一直把自己的生命,念兹在兹,摆在这个地方,你就有大患啦,为什么?宠辱若惊。“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你把自己忘记,你就没有后患啦,你就没有灾害啦,你的心情就不会起起伏伏啦!不会起伏到什么地步呢,宠不惊,辱也不惊,宠辱不惊。为什么?“贵大患若身”,你若贵大患,你就是看重那个患,看重外来的,内在的就更加忧了,外在的更加患了,叫内忧外患;所以“贵大患”,你去看重外面来给你的扰乱,“若身”,就好像你的身体在这里受到许多的刀枪剑戟来攻击,所以“及吾无身”,你就没有身体啦,你不顾这些啦,你完全放下,“吾有何患”,对不对?这个很重要。我曾经解释另外一章,意思是一样的:“不可得而亲,不可得而疏;不可得而利,不可得而害;不可得而贵,不可得而贱。故为天下贵。”什么叫天下最尊贵的生命?不可得而亲,你没有门路与亲近他,你亲近也没有用;不可得而疏,你疏远他,你不理他,对他也没有影响;不可得而利,你给他利益,他无所谓;不可得而害,你还害他,特也不在乎;不可得而贵,你给他尊贵,他视若无睹;不可得而贱,你把他看扁了,他哈哈一笑。故为天下贵,这就是天下最尊贵的人!因为他为自己而活,他不是为环境而活的,这叫做修养,这也叫作教养。要有教啦,你没有教怎么养成这个能力呢?你没有圣贤之教——圣人就是孔子,贤人就是老子——你没有儒家道家这些教导,你哪有养啊?教还要养,而且你要真正的去修,修才有养,你不修哪有养,所以要受教。
受教不是随便就可以受教的,要吃一些有营养的,原汁原味的绿色食品,圣贤之教不就是原汁原味,不就是绿色食品吗?他最绿色了,它有“气”!而人是凭什么活着?不是凭你的食物,凭你的营养,是凭营养中的气,气化!
读书也一样。你读什么书?读垃圾书,都是一片垃圾,这哪有教呢?可怜。你哪能养呢?而且你得到一点教,也不修,修要实修啊,你不修哪里能养呢?养不起来,你的人生不能够长大,人格不能够长大。养的意思就是慢慢让他长大,像养孩子嘛,有教才能够养,有修才能够养。所以说来也不容易,但是也可以容易,想清楚了就容易了,时时刻刻,不要浪费你的生命,受教;受教了以后还要养,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消化这些圣贤之教,念在自己的心灵里面,不是成为自己心灵的营养,而是启发自己的心灵,让自己的心灵开始启动。刚才说的,你的生命有没有原初的愿望,这个原初愿望不是要你赚多少钱,是你愿意用怎么样的方式做什么样的人来处事,让这一切都变成真的,不容易哦,而且要耐耐心心落实,时时刻刻、无怨无悔,所谓“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不怨天不尤人”这六个字啊,不是那么容易的,是以天德感应才做到的啊!
“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你要下学,“不怨天不尤人”就在你的日常生活当中;但是它也是上达啊,乃至于下学就是上达。就像刚才说的,过程就是目的,下学就是上达。你做的每一件事,说的每一句话,你对每一个人一颦一笑、一举一动,都是上达天德,这叫教养,这叫修养,而不是你去做什么伟大的事。这些意义可以表现在任何一件小事情中,当下即是!这个很有意思哦,多多想一想,然后怵惕恻隐之心,击中你的心,“揭然有所存,恻然有所感”。这两句话是诸葛武侯《诫外甥书》中的,是诸葛亮告诫他外甥的两句话。恻然有所感,你要随时有怵惕恻隐,你的感受力要很灵敏,就是你的心灵要很柔软;恻然有所感,一听到这些话,哎呀,了不起,真好,你要有所感哪!但是呢,感完就没有了吗?不对,揭然。好像把你的心灵打开来,存在哪里。
有一个词语叫作残忍,你的心很残忍,死掉了——哀莫大于心死。把自己封闭起来,人丝毫不动,没有感觉,没有感受,这是很可怕的一种生命现象;一定要重新恢复,有所感,随时都不忍、不安。这个不安不是烦恼的意思,而是一种仁,是仁心的一种活,活泼、活跃,随时都有一种被震荡的感觉,看到什么事情都还很好奇,有一种希望世界更加美好的一种期待。总合起来,这个叫作恻然。这个恻然,最容易形容孔子所说的“仁”,那种恻然之感就叫作仁心。有恻然之感就让自己的生命生机蓬勃,充满永不止息的力量。心灵越没有力量的人,越想要把对方打出去;你心灵越广大,越有怵惕恻隐之心,有仁德,有包容力,你越能够转化。
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这句话也不对,天下不如意其实并没有十之八九,你计算一下,其实只有十之一二啦,大部分都还是如意的。但是呢,这句话也有意义,你就是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劝人你也是这样劝: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于是你就更加警惕,不会随时求其如意。但即使不能够随时求其如意,我告诉你,只要心量大就可以转化;首先是主观的转化,“及吾无身,吾有何患”,这就是主观的转换,接下去它会产生客观的作用,也就是说你真的可以转化这个环境。你诚意够,你自己主观上就已经不受祸患、不受干扰了,久而久之,你确实可以改变周遭的环境,改变他的气氛,这叫磁场。乃至于你可以感动人,但是你不可以一直想着哪一天感动他啊,我已经对他好了一个礼拜咧,怎么他还没有被我感动?这个不是一个礼拜两个礼拜的事情,是你一辈子的事情。他也不会说一辈子都不感动,孔子说:“德之流行,速于置邮而传命。”德的流行是很快的。
“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以前“君子”是为政者,“小人”是百姓;“君子之德风”,为政者之德像风,百姓之德像草,为官者一定是要做表率做榜样的,这个叫“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因为以前百姓之德草嘛,所以他只可使由之,你怎么可以使他知之呢?但现在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知了,是孔子把“君子”这个词语呀,从政治的意义转成道德的意义、德性的意义,这很了不起呀。这一句话也可以这样解释:一个有德者,他的作用就像风,一个无德者,他的作用就像草;也是一样的,君子不一定是在位者啊。这个就是儒家之所以为儒家,孔子之所以为孔子的地方。你不可以说等到我居了位了,我再来做什么事,想这个都不是儒者之言。你要你的人生有意义,不是在事情上你的地位有多高,不是事情的影响层面有多大。所谓影响层面怎么说的,孔子说“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一个在陋巷的颜回,孔子告诉他:你一日克己复礼,天下都归于你了。归于你不是说都来服从你,而是在你的仁德的抚翼之中,在仁德的笼罩之中。那颜渊还要去做皇帝吗?还要去做宰相么?每一个人都可以做皇帝宰相么?不可能的。但是每个人都可以做君子,君子本来是皇帝宰相的事,现在变成道德的事,这个就是孔子的大手笔。你要知道孔子这个人,旋转乾坤哪,把那一个意义,转成这个意义,结果整个中华民族就以德性为标准,不以地位为标准。这是中华民族之所以长寿、永久流传的原因。且每一次不管这个文化多么衰败,必定可以复兴,而且不一定靠在位者。
孔子认为感人的能力、动人的能力是靠德性来的,不是靠政治来的,了不起!这叫圣人,不受环境所限。
所以我们讲大,“君子语大,天下莫能载焉”,大到整个天地,到宇宙之外,天地宇宙包不下来;“语小,天下莫能破焉”,这个小小到非常精微,你打不破,你能破就说明还不够。“语大”,天下载不动,超出宇宙之外,“语小”呢,就是比纳米还要小。陆象山说“狮子搏虎搏兔,都用同等力气”,这个见解非常好。一头狮子,它去跟老虎搏斗,你认为它用很大力气对不对,当然,它要用尽全身力气嘛;但是这头狮子去抓一头兔子,它是不是只用半身力气呢?还是用一只脚的力气呢?不是,它也是用全身的力气。这个话太妙了,狮子搏虎搏兔都用全身力气。你不要说我现在做大事啦,我们要赶快提起精神;这个小事,随便就好啦,不是这样子的。你这个小事没有用大心量来面对,就烦得很,到处都给你烦。你要有大修养才能面对你的小事,你对同事的一句话,你要有大修养才能够化解,才能够转戾气为祥和,在你的面前都是祥和的事情,不祥和也让它变祥和,这叫作你的工夫了。工夫不到,就是随人脚跟转,环境怎么变你也就跟着怎么变,这叫作宠辱若惊。
超出意识形态,和而不同
每一个人都要先看别人转变自己再转变,那就是随人脚跟转,你把自己的生命依托在别人身上,你的生命是没有意义的,你不能做主。做人做事,有诚意的话,你的学问跟才华都会暗中长进,人生会是可喜可乐的,是有机会进步的。
思想不是一定要统一,思想多元原来不是坏事,当年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呢,同而不和;现在凡是两派,就是同而不和,自己一个人心中斗争也同而不和,因为你有时候心中想这边,这边就很坚决,你就反对那边,那一边就反对这边,所以说呢,两派人马,各扶其主,这样叫作同而不和,同是同于自己的同,和是对自己来说是同,对他人来说就不和。那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不同是对他人来说,对别人的思想而说,但是同呢,尊重他的同、采取他的同,在同一个地方可以相同。所以,同而不和,它的重点在“不和”,和而不同,重点在“和”。
“莫若以明”,你倒不如用明的方式来面对。怎么面对?跳高一点,超出两派之外,了不起!超出两派之外,你就可以明白了,境界更高一层了。
所以,各位啊,要有学问,每一个人都要有学问,至少学者要有学问。其实每个读书人都要有学问,所以读书;读大学以上的人都读过很多书,叫作知识分子,这些人要有学问。现在呢,我们不教学问,学问哪里来?最开始讲的那叫学问的本领,还要有本领能够跳出群言混淆的环境,莫若以明,照察下来条分理明,清清楚楚,系统在握,这样子你才知道人家在干什么,而你在干什么。这就是我们为什么要开书院、为什么要教小朋友、要天天打基础啊,你基础不够不容易,但也不一定要很多基础,聪明、有智慧、不要限定在自己的意识形态中,随时超越自己——不在超脱别人,而在超脱自己——这个特别重要。这样子,我们又把话讲回来了,讲回到系统性。人生最核心的系统性就是你有没有这种智慧,智慧之后有没有一种仁德。所以“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这就是智跟仁。智就是一眼就看穿,谈政治的人有没有为了政治目的来服务?假如没有,就自封为私,叫作意识形态;假如有一番见解,这不叫意识形态了,就不是一般说的意识形态。你要有意识,你才能成为形态,但这个形态是包含所有形态的形态,它就不是形态,就超出意识形态了,不是吗?你要练你的功力,随时要有这种动力,随时要反省,你不要一直都是自己的观点,随时要跳出自己,一层层翻上去,每天翻一次,再翻一次,翻到最后,你总是能够到达最高点。其实你的发心所在就能够到达最高点。所以要发心、发愿。恻然有所感,一抓就到,揭然有所存。
就这样,绕来绕去,我讲话也是如珠走盘,绕来绕去不出这个盘,讲很多,你听懂一句就够了。你听懂一句,照道理来推,可以推出我所讲的一切,可见我是成功的,我是有系统的!你如果能够这样做,也可见你是有本领的;如果不行呢,说今天到底他在讲什么?讲呀讲,我听不懂,你是没本领的。我自己心里明白,我是有系统的,你如果把握不了,那没办法。好的,今天就讲到这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