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面5篇文章提到两个概念。一是自我实现的预言,是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二是罗森塔尔效应,是权威人物对我们的期待。因为人性中最深刻的需求就是赞美,特别是来自权威、或者重要的人的赞美。在我们的生命中,最好的状态就是权威对我们的期待,和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期待是一致的,这时候,生命力就会自然的生长。而这种一致,就是建立了深层次的链接。
如果两种期待不一致呢?
其实权威人物就像我们的镜子,当我们得到权威的肯定和赞美时,照见的是自己是好的。而当权威人物否定、批评时,照见的是自己是坏的。事实上,权威人物也有自己的“权威人物”做镜子。当权威人物照见了自己不好的时候,他当镜子时,就照见了你的不好。所以,一旦明白了这一点,当权威人物的期待跟我们自己对自己的期待不一致时,你可以更加坚守自己对自己的正面期待。
回顾一下,围绕“自我实现的预言”,有三个层面的东西:
第一层面:自恋。每个人生命都想证明自己是对的,所以有了自我实现的预言。当内心自恋处于比较低级状态时,总忍不住会去压制别人。其实这样,会让自己远离幸福快乐。而当自恋发展的比较成熟的时候,就会形成“我好你也好”的生命观。
比如说失恋,自恋在低级状态时候,会去认为自己是好的,做的都是对的,但是遇到了一个渣男,天下男人没有好东西。分手是他的错,自己的可怜啦倒霉啦都是他造成的,希望他没有好结果等等。但如果自恋状态成熟时,就会认为,自己是好的,他也有好的地方。他做的不对,自己也有不对的地方。大家只是不适合,相信分开了也能都各自越来越好。
第二层面:他人的期待。尤其是重要他人,比如父母等权威对我们的期待,会深入到内心深处,成为影响命运的力量。
值得注意的是,我们也会在自觉和不自觉中,成为别人的重要他人,权威。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要注意,不能因为我们自己的“自恋”而对别人产生消极负面的期待。我们不能觉得自己是说的做的都是好的、对的,期待他们达到自己的要求标准,没有达到,他们就是不好不对的。
第三层面:链接的力量,权威期待和自我期待的合二为一。
美国心理学家科胡特创造了一个术语——不含诱惑的深情,也就是不含条件的爱。认为人与人之间最美好的情感,就是我深深的理解你、接纳你,而不给你设任何条件。
在家庭教育中,我们也特别提倡对孩子要“无条件的爱”,比如说孩子考了20分,妈妈还的爱还是100,不会因为你考了20分,妈妈对你的爱也就只有20分。爱和成绩分数是分开的。比如说孩子淘气打人了,妈妈对你的爱还是100分,但是你打人的行为是不对的。这个回头可以展开了具体解释。
但是个人还是认为,无条件的爱,境界太高。在家庭教育中能行得通,尤其是对孩子。但是夫妻间如果失去基本的判断,一味提倡无条件的爱,并不完全行得通。情侣之间这一原则就更是有适用的范围和边界了。不过其实有点条件也没有关系,只要期中有深情就好。
总结一下:就是要给自己正面的“自我实现的预言”,同时,找寻到另外一个能对自己产生重要积极影响的人,得到“权威的期待”。重要的是,你和他之间,建立积极的链接。一旦彼此之间建立“不含诱惑的深情”,彼此都可以追求卓越,享受幸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