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人之治,无为而治
在《道德经》中第三章“圣人之治,无为而治”中,有讲“不尚贤,使民不争”,是圣人无为之治的原则之一,意思是不崇尚贤德才能之人,使百姓不因此相争。
这里让我之前的一些疑惑有所感悟。
大二的时候带新生, 新生们被分为了尖刀和亮剑两个组。在决定分为两组的会议上,我记忆挺深刻的听到要让两个组相互比较一下,我当时理解为可以让两个组竞争,在竞争中获得学习的成就和满足感。
但其实有很大问题,因为可以量化的标准只有学习方面的,若在其它如社交、管理等方面突出的同学,由于需要做班委、学生会等的工作,那么在竞争中一定会处于劣势。对个人来说,长期的竞争不利,会丧失自信,并觉得自己不适合学习,会造成一定心理阴影。对团队来说,会导致管理人才的缺失,让团队丢失活力。
结合自己在家族三年的经历与成长,发现我们教育的核心方向是让每位同学发现学习的快乐,并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自然,就像公司的名字一样“乐知”。所以,在进行管理的时候,需要弱化排名、竞争的意义,让同学的认知视野不局限于考试排名的学生思维,而是着眼在工作和学习中的收获和价值,让每个人在学习的同时得到成长和心灵上的充实。在这个急躁、功利的社会,乐知这一点是相当宝贵的。
人类的人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影
在《黑神话悟空》刚出时,因为其剧情故事,网络上对人性本善和人性本恶进行了激烈讨论,并且荀子把把赢(荀子的人性本恶论和孟子的人性本善论),其实我也对其有疑惑,感觉没有答案。
最近看书以及一些视频,让我有些明悟。
不存在永恒的规律
在马克思主义对人性论的结构中,围绕历史唯物主义的核心来展开。人性本善与人性本恶实际上陷入了一种自然规律或者说“道”的本质主义的陷阱。“道可道,非常道”,能用语言表达出来的道,必定不是永恒的、终极的道。
所以,荀子和孟子说的都是错的。在马克思哲学中辩证唯物主义强调了运动、变化和发展是宇宙的根本属性,批判形而上学的“绝对真理”。《矛盾论》中也指出:“矛盾即是运动、即是事物、即是过程、也即是规律。”因此,我们在看待事物时,需要辩证地看待。辩论赛其实也是在这个基础上进行讨论的,辩证双方都没有绝对的压倒性优势,因为它们本就对立且统一,而且善恶的标准本来就是模糊的。
所以,一旦有人跟你说,我这有一个稳赚不赔的方法,赶紧远离他,如果不想去打电话的话hh。
人性是变化和发展的
其次,人类的人性是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影。这段需要一定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基础,我暂时没看,只是大概明白其意思。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人性的异化是不同的。人是环境的产物,“在原始部落认为共同劳作和平均分配是自然的、封建农奴时期将人的依附关系(如君与臣、父与子、夫与妻)视为根基、资本主义时代将工人异化为商品交换的零件。”
人性会被当前社会意识形态所影响,会发生运动和发展的,总体上就像社会意识形态的投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