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张书乐
这两天,朋友圈被腾讯一则品牌片刷屏了。
让一个人连接一群人,让街边的小店连接远方的生意。
让人工智能帮助制造业进行质检,让电网、交通用大数据进行调控,甚至让农业开启自动化种植……
当在央视也看到这则《以数字技术,助力实体经济》品牌片时,我猛然察觉,这是腾讯对全体国人的一次宣示: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在中国经济发展面临诸多挑战和压力的大环境中,腾讯将跳出舒适区,深入自己并不了解的各传统产业领域,做推动实体经济发展的铺路石。
不断基于环境主动求变,腾讯还是我了解的那个腾讯。
倾听与克制
时间回到十年前,2011年3月,距离2010年11月开启的3Q大战不过百十来天,腾讯在剧痛之后渴求反思,发起十场“诊断腾讯”闭门会倾听外界声音。
如财经作家吴晓波在《腾讯传》中所说,中国当时最重要的互联网观察者几乎都受邀参加了这次“神仙会”。
在马化腾要求下,腾讯所有高管都必须参加至少一场,聆听外界的评判,甚至是批斗。
百余位专家及业界观察者,匕首投枪毫不客气。
在我参与的那一场,腾讯两位副总裁及多位中高层全程没有争辩,只有聆听、解答,以及溢于言表的深切反思。
改变,在这一系列小范围的连接中悄然发生。
腾讯第一次主动求变就此开启,“开放”成为其后续十年的关键词。
开始于3Q大战第一天的微信项目,或许从一开始也承载了和昨日告别的宿命。
2021年1月微信成立10周年之际,微信之父张小龙登台,用“连接”和“简单”2个词总结了微信10年。
张小龙曾说,极简是无法超越的。
就像我们体验到的,微信在各项功能上始终务求极简。甚至没有把握绝不上线,如测试了许久、姗姗来迟却一夜爆发的小程序与视频号。
工具上的极简,是一种克制。
和用户间的连接,更要加倍克制。
2014年春节,微信“红包”上线,在业界看来,这个产品让微信支付一跃成为第三方支付的顶流之一。
但事实上,红包依然只作为一种极简的连接,让用户与微信、用户与用户之间建立一个与自己文化、习俗息息相关的开放通道。
基于这个快捷方式,亲友之间因时空距离产生的疏远,可能得到缓解。
这只是腾讯和用户连接的一个缩影。
自我克制、简单连接的背后,能看到腾讯倾听外界、自我反思的变化: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但这只是起手式,还在腾讯舒适区。
2018年开启的和产业的连接,就变得有些要命了。
过命赢取互信
连接产业,有一个半条命的说法。
马化腾此前在一次媒体采访中表示,之前出于不信任的本能,所有业务都自己去做,但现在我们把半条命都给了合作伙伴。
半条命交出去,会怎样?
有文章曾批评到,腾讯失去了梦想,没有了创新。
这个说法缘起于腾讯放弃拍拍网、易购等电商业务,投资了京东、拼多多、唯品会等几家独立公司;结论落在了腾讯在短视频领域的掉队。
此外,诸如小程序开放下,腾讯把知识付费、本地生活服务、企业服务等一些垂直细分的市场业务让给“伙伴”去做的故事,太多太多。
甚至2018年腾讯刚上线一款名为“立知”的阅读软件,却发现与合作伙伴的产品“撞车”,立即知会相关负责人下线“立知”,并问责。
以这样豁出半条命的合作态度去连接产业,腾讯产业互联网的思路也就清晰可见:帮忙但不指手画脚,用自己的优势去做底层构架,助力产业智能化转型。
就这样经过3年在30多个行业的摸爬滚打,腾讯提供了400多个定制解决方案,与合作伙伴互利共赢。
现在,腾讯又进一步。
2021年12月,马化腾撰文称:越来越多的行业开始数字化、智能化,越来越多的老人、年青人和身障者加入数字世界,互联网服务的主要对象从用户(C),发展到产业(B),现在变成了社会(S)——这是一个新的阶段。
核心思想则被归纳为:用户、产业、社会(CBS)三位一体,科技向善。
换言之,腾讯要与用户、产业乃至社会发生更深度的连接,以通过助力实体经济、为社会整体创造价值为导向进行业务拓展和推进。
无我迎万难
助力实体经济难吗?很难。
因为这一次,腾讯要跳出互联网舒适区,深入田间地头、工厂车间,与不熟悉的农业、制造业、能源业等各实体产业建立连接,针对性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
比如离开科研岗位、深入农村一线上山下乡的博士史磊刚,他和农业的连接点就是田间地头。
史磊刚的任务是助力构建智慧农业。
在这个完全陌生的领域,最擅长做社交的腾讯,一开始遇到的难题竟是“怎么和农民交流”。
也不难理解,农民一上来听不懂你口中的“智慧农业”、“数字助农”,自然不愿意牺牲再多几分钟劳作时间跟你交流。
为了了解农民实实在在的需求,史磊刚想了很多办法,比如随身带一包好烟,在田间地头遇到乡亲们,就先递上烟,先为自己争取到一根烟的时间和信任。
就这样,他们在陕西、河南、东北等多个省市的田间地头,了解到上千个村镇农业的差异化困难及优势。
如果缺技术,腾讯就搭建对接一流专家的平台,及时提供技术支持;如果缺销路,腾讯就建立渠道链接,做订单农业、认养农业,让农产品直达社区、学校、机关,实现农产品的优质优价……
农产品的销路保障、品牌打造还处于腾讯熟悉擅长的范畴,而如何基于技术和平台助力农业生产的降本增效及风险控制,史磊刚还在摸索。
“实验田里的庄稼,产量高,品质优,也不生病,但是种子一旦到了老乡手里,就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史磊刚的这段话,也说出了腾讯在连接社会各个产业遇到的难度挑战。
离开互联网,用脚步去丈量大地、用口舌去面对面交谈,唯有倾听、克制、豁出半条命的决心和毅力,才能同更多传统实体产业建立更深度的联系。
本可以悄悄去做,时不时用点成功案例刷存在感的腾讯,却选择在万里长征开始之际,主动用面向国人宣示的品牌片进行自我加压。
可以想见,品牌片中展示的智慧能源、智慧交通、AI 种植、智能制造、智慧零售,需要多少努力与下沉,需要多少个史磊刚用不计其数的“一根烟功夫”挽起裤腿撸起袖子找连接点。
此后若干年,为了“助力实体经济”这一目标,过程中的舍与得、需要面对的各种未知挑战,以及脱离舒适区而承受的质疑,恐怕不是“迎难而上”四个字就能一笔带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