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的作业是对“记忆”总复习,顺便思考:讲什么样的故事便有什么样的生活,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
“心理学有个长长的过去,却有个短短的历史。”按此逻辑,我们人人都有或长或短的过去,而只有少数记录者,才有自己的历史。这个人才变得“厚重”起来。
一直感慨网络科技给生活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在昨天,为了找一篇微信圈的记录,翻看2015年我的“相册”,使我新奇无比,惊喜连连!一路翻捡,圈里的记录和“说说”,清晰的再现近几年几乎每天的感知、经验和情绪体验。这种“yesterday once more”绝不是‘’日记”可比拟。奇怪的是,当那些美好瞬间再次重现,愉快的心情会再次被点燃。而那些伤害,也不再那么疼,反而有种释然的平静。这就是记忆的作用,教科书这样说,“人们通过记忆积累了自己所受到的各种影响,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心理面貌。所以说,记忆是人类智慧的根源,是人心理发展的奠基石。”
“人都活在自己的故事里。”看一个来访者讲‘’什么”(是什么)不重要,要看他‘’为什么”这样讲,这样讲是“为了什么”。这是心理咨询师的视角。曾经爱的死去活来一对情侣吵架后,女方哭诉数落对方的种种不是,恨到咬牙切齿几近诅咒的地步,扬言要分手,过去的待人温和、谦逊成了虚伪懦弱;之前的善良、热心成了讨好巴结;之前的阳刚之气变成了“大男子主义”和霸道……,如果这时看不清楚她想要表达的“爱而不得”的痛楚,以为她是想离开对方,那就是南辕北辙了。咨询师视角就是剥开层层“障眼法”,探究层层防御背后的真想,从而对症下药才能真正帮到来访者。人人无“防御”而不能生活。
“讲什么样的故事,便有什么样的生活。”这个‘’生活”不是一成不变的。我的生活是一段一段的连续体。窃以为一个人最好的生活就是能够有条件专注于自己的兴趣,而检验一个人对一件事是否真有兴趣的标准,就是这件事能否把Ta从网络灌水/八卦/游戏麻将/游荡中拽开。当你面对一条王宝强跟马蓉要复合的信息,能够像大禹过家门而不入那样泰然自若,做到不点击而专注于自己主题,那么恭喜你,找到自己目标了。一些时日以来,我就是这样在老师的“魔鬼训练营”里,“三千里路云和月”的跋涉、“上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的遨游,乐此不疲。
这个节奏,蛮适合强迫症的我。
这就是我讲的故事,也就是我的生活。
我把这种生活定义为“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