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笔记很多人都会,也不要局限于某种形式,比如就是要画思维导图,就是要做视觉卡片等等,形式基于你喜欢用哪种方式就去用哪种的方式。
但是还是要做注意几个要点:
1.尽量用一个软件来记录和整理你的这些笔记。很多人习惯有什么就用什么记,最后笔记都是散的,这会增加查找的时间。
2.不要摘抄!不要摘抄!不要摘抄!除非这是概念性、金句这种的,不然不要去摘抄作者的原话。用自己的话把这段话的理解写一遍下来,也会比摘抄下来的理解和记忆效果会好。在这个过程也会调动你其它的知识。
3.不要分类!不要分类!不要分类!很多人习惯会按照学科和领域来分类,比如心理学、经济学、个人成长等等。分类其实是一个静态的区隔,没有脱离「囤积」的思维惯性——把东西存储起来,然后放进一个个抽屉里,贴上标签。这样得到只是「死知识」。知识要流动起来才有意义。
4.知识如何流通呢?就是把孤立的知识点,变成一个个大的主题,通过主题的索引来统摄和梳理这些知识点。
比如,我想要收集关于如何做知识管理的,内容可能会有提问、如何阅读、如何做笔记、如何管理知识、知识的类别等等,它们可能会散落在不同的类别里,而我建立了一个关于「如何做知识管理」,就可以把这些的内容放进去。
任何时候我对知识管理这块都可以做到一目了然,未来如果有新的关于知识管理相关的信息、思考,我也可以再放进来。
5.如何不用分类,不用标签,如何找到一篇笔记或内容呢?用钩子。钩子不是分类的标签,而是能够联想到的、我有可能会「用到」的场景。
比如看一篇关于学习的文章,我可能会留下:「学了很多东西总是记不住」「如何高效学习」「让信息流动起来」……再标上「试一试用它来诊断」。我只要搜索其中的关键词就可以定位到这页笔记,从而可以把它用起来。
如果你对知识管理也感兴趣,可以添加chxtan(微信长期营业),可以一起进行交流。
系列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