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女儿两岁多的时候,一次带她去海边玩。因为太小就没有下水游泳,而是陪着她拿着小桶在海边堆沙子玩儿。
我们玩儿得很尽兴,这时一个稍大的小朋友也参与了进来。一通操作,挖沙、堆沙,造型,把一个个圆柱体沙堆堆得整整齐齐,还围成了一个城堡的形状。
“哇,你可真棒!” 我不禁夸了出来!
话音未落,本来还在一旁默默用小手艰难且认真挖沙子的女儿,毫无征兆地转身、抬脚、踏下,一气呵成,沙雕“城堡”瞬间飞灰湮灭。
我一阵惊呼。
然后,也瞬间明白了,我的一句话点燃了孩子心中嫉妒的小火苗!
她虽然不做声,但似乎早就看那个小哥哥“不顺眼了”,愤怒的一踏宣泄着心中的不满,似乎在说“让你能?!”
在那个时我就发现,原来这么小的孩子都有不能被忽视的嫉妒心。不用学、不用教,天生具备,就如同本能!
其实,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也应该有类似经历。
例如,某天,某同学穿着一双崭新雪白的球鞋兴高采烈地来上学,一定会让他垂头丧气地放学。你踩一脚,我踩一脚,一双白鞋不到放学就变成了“黑鞋”.....
除了恶作剧,嫉妒心理应该是这种行为的始作俑者。
嫉妒是我们每个个体都会体验的一种心理感受。
而且,在我们的常识里,“嫉妒”一词很显然偏向于贬义。
如果有人评价你是一个“嫉妒心很强的人”,我想你一定不会觉得那是一种赞美。
那么,嫉妒是什么,为什么会有嫉妒心理呢?
这还得从自尊说起。
孩子的成长本质就是自尊心自我构建的过程。而自尊就是自己对自己的肯定、悦纳、认同的程度。
对自我是肯定还是否定,对自己是相信还不信,这些都决定了一个孩子自尊心是强还是弱。
孩子处于较低自尊的时候,发现“你行我不行的时候,你有我没有的时候,你被认可而我被骂的时候”,自尊的“求生欲”就会格外明显,嫉妒别人也就顺理成章地发生了。
于是,破坏行为、攻击行为就会随之而生。例如我两岁女儿摧毁沙堆的情形。
这与其说是嫉妒,不如说是对自己无能的抗议。
这么看来,嫉妒这种披着强烈负面外衣的情绪,实际上包裹着积极的正向动机:
这么做其实为了对“自我”进行保护,对自尊心进行保护。
只是这种所谓的保护并不能帮助孩子成长,反而会强化孩子的负性情绪,并企图通过不当方式消除这种心理落差出现的不快。
于是,当别人能做到,自己却做不到时,不会去想办法让自己做到,而是想办法让别人也做不到。
没法共同进步,那就“共同退步”!
“让你不舒服,我就能舒服”。
这当然是一种“双输”的做法。
于是,孩子的自尊感越低,就越容易产生嫉妒心理。越容易嫉妒别人,就容易越陷入被动、消极的境地,让自己加无能为力,对自己更加怀疑,自尊感更低,更不能有所改变,如此往复。
然而,并不是所有孩子碰到比自己做得好的时候就会产生嫉妒。
有些孩子只是会羡慕。
羡慕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
虽然这也是一种因比较而产生的心理,但这个世界总有比自己更厉害的人,总有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如果孩子认识到这一点,那就不会一味的去嫉妒,就不会消极、抱怨或者气馁。而是在对比中树立一个榜样目标,努力尝试让自己做得更好,即使还是比不了别人,但是完全可以比以前的自己好。
羡慕会让人想着让自己如何变得与别人一样好,嫉妒通常会想着让别人变得一样不好。
然而,孩子是羡慕而不是嫉妒,取决于孩子自尊感的高低。
所以,一个自卑感很重的孩子,是很难不产生嫉妒心理的。
因为其他人的优秀会触碰到孩子的痛点,这是自卑的孩子无法承受的。
然而,自卑、自尊感不高的孩子,要建立起高自尊是需要来自外界的肯定和鼓励才行。
如此说来,如果父母发现自己的孩子爱嫉妒别人,说教、批评显然不会有效果,因为问题不在这个层面。
而且父母的说教、批评传递出的不接纳会激发孩子对自己产生更多的否定和怀疑。
总是拿别人家孩子的优点和自己孩子的缺点比较,也容易激发孩子的嫉妒心理。
其实父母不用急着给孩子找榜样,孩子心里有杆秤,哪个同学优秀,哪个同学落后,他们自己心里比谁都清楚。
而且每个孩子都有自主向上的动力和“学习光荣”的基本认识。
没有哪个孩子考试不及格,还能拿着卷子到处炫耀的,所以说孩子是知道好坏的。
来自外界的肯定是孩子成长的基石。
当孩子自己能认为自己是足够好的,或者至少认为自己不算差,才有足够高的自尊感,才有勇气和力量去面对自己的不足,才能接受别人的优秀,鼓舞自己,不嫉妒,一同优秀起来,而非共同堕落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