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道,可道,非恒道;名,可名,非恒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
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译文:
“道”,应用于现实可以作为人的行为规范,应用之道不是永恒的终极之道;“名”,用以称谓事物,事物的固定之名已非本来之物。空虚的“无”,是天地的始端;混沌的“有”,是万物的母体。所以,深度无知无欲的状态,可以观照体悟道的奥妙;深度发挥主观意识,可以观察事物的运作规律。
“无、有”两者同出于道,名虽不同而言说的终极都归向“道”,深奥莫测啊,“道”是所有奥妙的门径。
注释:
其妙:道的奥妙,道本体之妙。
其徼:天地万物的规律,事理的端倪。
悟道解读:
◎道独立而不改,恒在恒动,反者道之动,时间在空间中动,空间随时间而动,维度相涵,宇宙包容,一切全息于道。
◎修道者修静,止息己念己欲,听天然之自动,观之随之,如此,则后天之体识与先天之元神和谐同一,天人合一,修静是身心调理的法门。
◎修身的本质是唤醒真我(回归真我),回归真我的方法,一是静而冥忘,一是动而德全;修身不以知识,而以德行。
◎“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断句,采用“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无欲观“无”之妙,有欲观“有”之徼;无欲即以先天本性体悟,无心而见;有欲即以后天知识智慧观察,有心而观。
◎称谓之物不是本来之物,是因称谓的局限性。本来之物是恒变的,称谓是相对固定的;称谓是规定性的,本来之物是自在的全体,本来之物的特性是恒变、全体,称谓之物的特征是确定、局限。
体悟“道”:
◎道是本原信息,本原性的一个或一套规范,宇宙中的一切是一种平衡存在,即如果将宇宙中的一切合在一起,则什么也没有,即“无”,所说“一切皆是幻象”即是此意,万事万物对等存在。宇宙起源奇点说,爆炸说均从此理,所谓奇点即是“无”,其实没有“点”,只是一个形象的说法。
◎老子“道”概念的得到或提出,不是以知识思想为根基,当然也就没有严格的基于知识思想的逻辑推理,而是修身中无欲无念的冥忘状态中,对人的本性(即宇宙本源)的觉知。人的本性是与宇宙本源全息的,即人的本性包含了或即是宇宙本源的根原性的本真信息。所以老子说“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恒无欲,以观其妙;恒有欲,以观其徼”,老子这样说,是基于“观”而非“理”。
养生解读:
下手工夫,在玄关一窍。太上首章,即将无名有名、观妙观徼指出,足见修道之要,除此一个玄关窍,余无可进步也。故开首四句说大道根源实属无形无状,不可思议穷究,惟天地未开之初,混混沌沌,无可端倪,即如人致养于静时也;天地忽辟之际,静极而动,一觉而醒,即人侦气于动,为炼丹之始基。第此倏忽之间,非有智珠慧剑,不能得也。要之,念头起处为玄牝,实为开天辟地、生人育物之端,自古神仙无不由此一觉而动之机造成。又曰无欲观妙、有欲观徼,两者一静一动,互为其根,故同出而异名。凡有形象者可得而思量卜度,若此妙窍,无而有,有而无,实不可以方所名状,纵舌如悬河,亦不能道其一字,所以谓之玄玄。学者亦不得视为杳冥,毫不穷究一个实际下落。果于此寻出的的确确处,在人视为恍惚,在我实有把凭,久之著手生春,头头是道矣。——《道德经讲义》黄元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