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天终于可以静下心来,读书写笔记了。这个年,要么忙要么累要么病。今晚,我戴着口罩,把抽纸塞在口罩里,一会就得换几张纸。作业已经晚交一次了,今晚得补上。
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中的这一篇《教给学生观察》,把观察的作用提高到了空前的高度。他认为:“教师劳动的文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察在学生的智力发展中占有何种地位。”对于我们的传统认知观念中,教师的劳动该是传到授业解惑,至于该怎么让学生去接受的过程,好像没有体现观察在其中的地位。
苏氏认为:从观察中不仅可以汲取知识,而且知识在观察中可以活跃起来,知识借助观察而"进入周转",像工具在劳动中得到运用一样。……教师如果善于帮助学生利用以前掌握的知识来进行一次又一次的新的观察,他就能使学生的"旧"知识变得愈加牢固。此外,还着重强调了观察在低年级儿童智力发展中的不可或缺的地位。
在日常的教学中,我们也有这样的体会,当学生观察图画总结出得到的条件,并且加以思考,提出自己的问题的时候,图画就像是一位倾诉者,在与学生的“交谈中”介绍了自己,把关键的信息传递了给学生,而学生也在这样的交流中,记牢了关键信息,并且加以加工,提出了今后发展的期望方向。观察,在这样一个过程中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如果我们不这样教呢?直接给学生说,图画上有几只鸟几个人几棵树,然后出个问题,完了。学生就是在这样的机械的填鸭式的教学中被管饱了,哪有什么心思去观察和思考呢?当然,知识在脑海中的留存时间也不会太长。如果需要取得比较好的效果,也只能是反复的训练和机械记忆了。
明白了这一点,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认为教师要创设各种情境去引导学生去观察,不仅仅是书本上,更在广阔的大自然中,在广阔的生存空间里。只有这样教给学生观察和发现,并引导学生思考提出问题,才能听到许多聪敏的出人意料的哲理性的答案。
今后,我一定会和老师们一起,尽量创造更多的机会,把孩子们带出校园,带到广阔的世界里,让学生们在听觉和视觉的盛宴里观察生命的舒展,并在思考的世界里筑牢知识储备的大堤。当孩子们喜欢在大自然里观察并提出问题的时候,就是他们在旺盛的拔节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