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一向推崇成功者,败寇成王,古来皆然,更喜欢锦上添花,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朝看尽长安花,谁获得成绩、有了成就,往往鲜花簇拥,荣誉等身。有时,众人添“花”太多,甚至遮住了“锦”,久而久之,人们添“花”成了习惯,却不知“锦”已不是原本的“锦”了,到最后揭开盖子,大吃一惊,不了了之。
有时,为了满足添花的需要,凭空制造出“锦”来,芝麻夸成西瓜,土包变身大山,再用众多鲜花压身覆盖,好叫众人瞻仰学习,只是周围人冷眼旁观,暗中冷笑,又在忽悠谁呢。如今朗朗晴空,清风劲吹,吹露了多少蹩脚把戏,吹出了多少丑陋面孔,只见得那些绚丽的泡泡纷纷破灭,落得点点水渍。
锦上添花并非不可,关键是为什么添、怎么添。一级组织,要让先进的优秀的人物成为典型,配带红花、接受掌声,最根本的目的是形成比较、鲜明导向,而不是为了无限拔高某一个人。锦上添花更多的制造希望、激励人心、催生斗志。“锦”不足而“花”太多,便是本末倒置,自毁功效。
况且,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锦上花无足轻重,雪中炭生死攸关。小时候父亲常念:穷在闹市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社会上,往往越是困难越是无人可依,越是发达越是众星捧月。对于一级组织来说,就要反其道而行之,众人都嫌贫爱富,组织则必须一视同仁,既要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这才是组织应有的功能原则。如今的扶贫口号,不让任何一个贫困者掉队,这才是正道。
组织级别不同,送炭的层次规模不同,党中央带领全国人民建成小康社会,誓要脱贫几千万人,投入费用亿万、岁月数载,这是天下人的“雪中炭”。最基层的组织人少钱薄,对那些亟需温暖的人,送不了热乎的房子,就送一盆炭火,一个暖炉,一个热水袋,哪怕是一团跳动的火苗,也是莫大的鼓舞,说不定就能救人一命。
组织若是有钱有物,便不能吝啬,送几粒火星子,又有何用,徒落笑柄。搞困难救济,以前一万补助十人,如今一万补助一人,施者用心不同,受者感受不同。救济资金派人送达,非图名挂号、拍照留念,更多是为制造一种庄严的仪式感,借以表达组织的决心用意,受者自然感受得到,铭记于心,表露于情,外化于形,才算是达到目的。
组织若是无钱无物,则需更加注重精神上的鼓励与支持,家家都有难念的经,有人住高楼,有人在深沟,有人光万丈,有人一身锈。有些人遭遇的困难痛苦,虽无法感同身受,却是见者伤心、闻者难过,让人生出何苦为人之感。近日与在外人员联系,只是短短几句问候鼓励,却让一三十大汉泣不成声,道谢不已。人在困境之中,难以想象的脆弱和压力,无助无力,最需要精神上的支持和依靠。
同样的支持,来自亲人、长辈,同事、朋友,还是组织、领导,对当事人而言,确实感受不同、意义不同。经此,忽然意识到,我们组织内每一项强制性的经过时间检验而留存下来的工作制度,都应该有其背后的深思和价值,就看我们能不能领会得了,落实得好。
那位兄弟压抑不住的哭泣,让我也忍不住红了眼圈。学会雪中送炭,要比锦上添花有意义得多,尤其对一级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