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读书会系统运营的奇妙经历——书虫第二次听课感悟:
三点收获:
1、搭建结构
我们知道,房屋有结构、桌椅板凳有结构,人体也有人体的结构。这些都是实实在在存在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体。
我们说话也有说话的结构,思维也有思维的结构。
一个公司一个企业,无论多小也都有组织架构。
结构和架构就是支撑人和企业的骨架,没有这个骨架,就坍塌了。
同样,读书会作为一个组织,也应该建立结构。
昨晚听了袁老师的第二次课程《如何搭建读书会的双重结构》,袁老师讲了从两个维度搭建读书会的结构,一是基于用户类型,二是基于用户角色。
有了结构性思维,读书会运营的架构图梳理出来之后,就能把坑和萝卜对应起来,盘活手中的资源。
2、分类分层
按照不同的维度、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性质、不同的需求划分之后,针对不同的群体,我们可以做什么,用户可以做什么,朝哪里努力和行动就有了方向和具体的目标。
分类是个非常好的概念,没有分类,我们就混沌一团。
元澈读书会是To B的业务,怎么对企业客户分类,客户的员工怎么分类,是个需要好好琢磨的主题。
3、挖掘资源
《指数型组织》五大外部属性,有利于组织的快速扩张,其中一条是随需随聘的员工。
做读书会,如果全部运营人员都正式聘用的话,成本费用要扩大很多,刚开始的时候如果投入过多,有可能没有办法持续下去。所以要采用这一个方法“随需随聘的员工”。
结构搭建之后,细分运营团队的职责和人员需求,相当于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坑,有了坑,就有坑的标准和职责,那我们需要什么样的萝卜(树苗),就可以按图索骥到社群中去发现、去挖掘了。
要有方法和技巧挖小树苗,鼓励小树苗的成长,让会员从参与者到多频度参与,从学习者到分享者,到合作者。
我们每个人都有很多资源,这些资源其实都在我们的朋友圈以及各种圈子里,我们要学着把资源挖掘出来,这也是成就别人的机会。